由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先鋒,引領思維地圖,開啟一個富有創造力的周期,尋找設計的價值根源,塑造設計面向未來的潛力與活力——9月24日,以“加減乘除:設計的覺醒與抉擇”為主題,由北京服裝紡織行業協會主辦、北京盛世嘉年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策劃承辦的的2013時尚設計北京24論壇,在北京服裝學院•服飾時尚設計產業創新園智慧啟幕。
本屆時尚設計北京24論壇由包含開場演講、自由談、跨越零點、鮮鋒匯、時光漫步與設計沙龍幾個板塊組成的七場演講以及2013北京最具文化創意十大時裝品牌頒獎盛典組成。
設計價值觀的覺醒與多元化的探索與碰撞,成為了本屆時尚設計北京24論壇上最鮮明的觀念主張。針對中國原創設計面臨的資金技術缺乏,完整度和可持續性不足,規模化生產能力差,渠道狹窄等現實困境掣肘,論壇嘉賓也給予了切實的回應與灼灼的思考。同時,在頒獎盛典環節中,“北京時裝之都建設貢獻獎”
、“2013北京最具文化創意十大時裝品牌”、“2013北京文化創意優秀時裝品牌”、“2013北京最具文化創意十大時裝品牌銀獎”、 “2013北京最具文化創意十大時裝品牌”正式揭曉。
穿透設計的表皮,觸摸設計的內核
“設計是誰?設計從哪里來?設計要到哪里去?”——透過設計的表皮,捕捉質感的內核,成為了論壇嘉賓們希望挑戰的方向。設計的本質在于:并非簡單寄情于感官的表象愉悅,而是深深扎根于對時代的敏銳思考,對人文精神進行深刻的解構與解讀,從而依托各種材料、結構與空間進行巧妙的組合與再造,最終完成讓人眼睛一亮、心靈為之一顫的演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設計絕非僅僅是浮光掠影的情緒宣泄,而是浸潤著時代氣息的一個思想容器,滲透出忠于世界、表達世界以及改變世界的不同性格力量。
在這樣的探尋思路下,本屆時尚設計24論壇特別邀請了世界著名建筑與工業設計大師黑川雅之先生。作為日本建筑和工業造型設計界的代表人物,年逾70歲的黑川雅之被稱為“一部活的工業文明發展史”。“生命與性”的哲學理念是他設計的永恒主題,也是設計世界觀與生命觀獨特、生動,厚重感與輕盈感兼具的最佳映照。
本屆論壇上,黑川雅之先生的主題演講名為《自然思想——回歸原點思索》。他通過地球、山脈、皮膚等一系列常見事物說明世界上的事物并沒有具體的概念以及界限,包括設計。物體在其周邊都存在著氣場,而周圍的“設計氣場”與“設計引力”, 才是物體的設計存在。在東方的審美里,畫上雖然只有兩個人,但一左一右的中心,是其間的部分,空間感出來了,才有設計。“氣”這個詞在英文稱之為“energy”,是能夠被感知的。大師特別強調皮膚的感知,通過皮膚感受到周圍的氣息,甚至未來。他還笑稱,他用皮膚的感知感受到現場的友好,感受到中國的友好。
與此同時,著名攝影家、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王川、著名當代藝術家朝戈先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裝飾》雜志主編方曉風先生,以及著名當代藝術家高孝午先生,也都給出了自己對設計內核的觀察維度與思維索引。
比如,方曉風先生即反思了公民社會中設計師的社會角色。他認為,設計師,是“涂脂抹粉的美工”,還是“唯唯諾諾的畫圖機器”,是“投機取巧的點子大王”,還是故作姿態的“先鋒演員”?他的思考是:“都不是,也都可能是。”但,他們首先應是“合格的公民,知道自己的權利,也懂得自己的責任,用作品闡釋價值觀,用專業技能提升社會生活。”
實際上,各位藝術大家的各抒己見,本身就構成了論壇設計的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趣象”——設計的影像、設計的布局、設計的尺度、設計的材質……它們在不同的藝術領域內有著獨具一格的表達方式,在達成與藝術家鮮明性格的鏈接之下,成就了設計不同的歸宿與命運,也因此收獲了不同的知音與社群,到達了設計者與受眾的內心彼岸。
拒絕設計孤島,設計的“去邊界化”
本屆論壇上,國際買手、設計師、品牌策劃人、媒體人分享了對于全球本土化與在地性的感知與見解,旅法服裝設計師李春江先生、時尚文化藝術顧問江山先生、“I-XIU 秀場匯”創始人王天成先生、《LIFESTYLE》雜志主編Mr.Nels從不同的維度,用交錯的視角豐富立體地呈梳理出全球時尚行業的格局。
這,也是本屆時尚設計北京24論壇著力倡導的“無界設計”理念的表達——在探討設計在不同藝術領域內獨立性的同時,同時倡導以一種跨界的視野去促進創意資源的融合。
這意味著,一方面,藝術家可以遠離人群進行孤獨的創作,但在構思與孵化作品的過程中,卻不會僅僅局限于自身的職業領域內進行“閉門造車”的活動,是謂“孤獨而不孤立”。一個優秀的設計師,只有嫻熟地在不同疆界的藝術領域內游走,方能超越時空與地域,成就真正經典的,足以與時間的流逝,時代的變遷相抗衡的杰作。這,也是論壇“無界設計”打通“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內在關聯,為使用者帶來更好、更人性體驗的訴求所在。
另一方面,“界”與“界”碰撞與融合的過程,本身就是彼此吸引、彼此輻射,在合適的時機利用合適的介質,融入與重塑的有趣過程。因此,最大程度地還原這種“過程性”的量變到質變,將成為論壇有心鋪就的一條思維路徑。
民藝新生,設計傳統與現代的交匯
“思索傳統的美好,才能更好地接近未來”。尋找設計的根源性價值支撐,一直是設計存在的重要使命之一。本屆論壇上,《漢聲》雜志創辦人、著名出版人、設計家黃永松先生,著名紫砂壺藝術大師高振宇先生,著名家具設計師、 “澳珀”創始人朱小杰先生,臺灣跨界設計師葉宇軒先生,中國植物染色/植物染料技術研發人、非遺項目“傳統染色”傳承人黃榮華先生、全球文化遺產基金會中國項目經理李光涵女士悉數到場并發表了演講。
其中,對傳統生活方式與傳統設計具象的重新“發現”,成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豐盈醇厚的民間文化殿堂,為中國語境下的美學設計搭建了一道靈感的天梯。
一個達成的共識是——一方面,對傳統的重新發現,需要建立在當下的現實語境中,不是完全的“復古”,而是喚醒其精神,轉化成時興的事物,獲得現代意義的“重生”;另一方面,對傳統的重新發現,同時需要拒絕碎片化的斷章取義,對傳統進行完整、體系化的系統研究與剖析,深刻地了解傳統立足的時代底色,文化現象與人文精神。惟有自然、巧妙的嫁接思維,取代粗陋、呆板的拼接思路,方能讓設計的傳統與現代交融,催生出民藝的時代新能量。
與此同時,設計并不等于對文化元素的濫用。本屆論壇上,臺灣跨界設計師先生葉宇軒先生對大陸的老街改造提出質疑:從麗江到蘇州平江路,再到后海煙袋斜街、南鑼鼓巷……從南到北的老街改造且毫無創新的復制,并呼吁針對地域文化的特征做出更有創意的設計。同時對設計過程中東方元素的應用和濫用提出了警醒,例如很多旅游產品對傳統元素的濫用。最高級的運用傳統元素的設計在于:既不是復制元素,又不是簡單改良,而是真正地原創設計,超越傳統。
設計沙龍,新價值與新商業的價值合力
可以看到,兩股設計氣質正在得以強化——一方面,新的設計更具備“綠”的特質。“偽設計”的泛濫得到抵制,用完即棄的消費習慣受到挑戰,“循環利用”的材料設計觀念得以樹立。另一方面,新的設計更具備了“云”的氣質。在定制制造、“自己動手”設計產品、創新的時代,數以百萬計發明家和愛好者的集體潛力噴薄而出,如何對應設計的云時代,設計新的商業模式,本身也成為了一個富有挑戰的命題。
為了捕獲這兩股氣質,以“新價值”與“新商業”為主要議題的設計沙龍舉辦。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柳冠中,洛可可創始人兼設計總監賈偉先生,北京雪麗娜工藝美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皇錦”品牌創始人張雪梅女士,著名建筑設計師王暉先生,以及愛慕設計總監張虹宇女士、著名服裝設計師鄒游先生、北京創客空間聯合創始人王盛林先生、中國教育電視臺高校創意總部主任劉雅嘉女士參與了設計沙龍的討論。
中國工業設計之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柳冠中先生談到:當代中國的設計審美發生嚴重偏移 ,以多為美,以大為美,以奢為美,感官刺激的時空符號取代了啟迪精神家園的藝術。深懷對地球資源、當代設計價值觀的富有責任感的擔憂,為我們提出諸多驚醒。
所謂“思想的本質即在于不安”。盡管許多有關設計的共識正在達成,然而,基于設計本身是一個鮮活的“進行時”,對于設計的探討永遠不會滿足于一個靜止的終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這也是本次時尚設計論壇取義“24小時”的一個初衷——有靈魂的設計,首先基于不知疲倦的先鋒思考,靈魂可以不休不眠,設計之路也將上下求索,永不止步。
正如活動承辦方北京盛世嘉年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王軍董事長所說:中國時尚設計的未來是靠新銳設計師與熱愛設計的年輕人共同向上的探索發展,在聽取前輩和大師的經驗之談之后,更多地走進身處的生活,走進成長經歷,走進內心的感受,去建立更好的自己,才能為這個時代貢獻一份獨特的、有價值的思考,人類才會有更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