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4月11日訊,意大利奢侈品集團Prada(01913.HK)2012財年在華銷售恒定匯率下增長24%。雖不比過去幾年的輝煌,但這一增速足以讓Louis Vuitton、Gucci等競爭對手汗顏。大智慧發現,創立于1913年的意大利老牌皮具商Prada,在產品和擴張策略上有明顯優勢,中國市場尤其受益。但由于整體消費氣氛平淡,未來增長不確定性仍較高。
***策略性回避“審美疲勞”***
在奢侈品行業三年高增長接近尾聲之際,占集團總銷售81%的主打品牌Prada全球增長33%,傲視Gucci、Louis Vuitton等增速在20%以下的競爭對手。該集團在中國大陸和港澳的銷售在浮動匯率下猛增35%,同樣甩開競爭對手一大段距離。
除了全球經濟放緩之外,大部分奢侈品牌在2012年遇到的一個共同問題就是“審美疲勞”。Louis Vuitton、Gucci、Burberry、Salvatore Ferragamo等,分別先后放出了暫緩在華擴張的戰略,其中Louis Vuitton和Gucci這兩個為中國消費者熟知的奢侈品啟蒙品牌的“撤退”,更是將中國奢侈品市場過度擁擠、品牌遭稀釋的問題,呈現在大眾眼前。
正當這些辨識度極高的奢侈品牌在華增速紛紛大幅放緩的時候,Prada似乎并沒有受此過多影響。
在二月份舉辦的米蘭時裝周上,Prada集團首席執行官Patrizio Bertelli對此明確表示:“我們的產品并沒有與單一的顏色或logo產生關聯。”
比起Louis Vuitton的Monogram印花,Gucci的“雙G”標識,Burberry的英格蘭方格等等,Prada的設計風格的確更加簡約低調。
這一點,似乎恰好幫助Prada躲過了“審美疲勞”的劫難。并且,對于目前的中國市場尤為重要。
現代中國的奢侈品消費史遠不及歐美等國家悠久,但是品味提升地非常快。多個奢侈品機構均認為“去logo化”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購物中一個重要的標準。在款式選擇上,偏向價格較高,但品牌因素占比較低的產品。
那么,Prada的“低調”僅僅是個設計上的巧合嗎?大智慧發現,Prada其實一直在有意識地回避同一款商品的過度曝光。
早在20年前,Prada曾設計生產過一款由降落傘布制作的黑色尼龍包。由于該產品簡單耐用,深受市場歡迎。但當該款包仍是遙遙領先的暢銷品時,Prada卻開始向高檔市場轉移,推出了更昂貴的皮質包。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Prada推新品的頻率,對于整個奢侈品行業來說也較高。Prada上海某門店的內部人士告訴大智慧,為防止任何一款產品變得過于普及,Prada近年一直保持高頻上新貨的速度。“每個月都有新款到貨,在春夏和秋冬兩個大季度交替的時候,款式尤其多。”上述人士表示。
***小規模市場制造增長空間***
憑借上述策略,Prada的業務蒸蒸日上,并受到了中國消費者的青睞,增速遠超同業競爭者。2012財年Prada全球銷售26.50億歐元,同比增長33%;中國大陸和港澳地區銷售接近6億歐元,同比增長超過35%。
但是,Prada的市場規模和門店數量依然遠不及Louis Vuitton和Gucci,包括在華市場。
法國奢侈品集團LVMH(MC.PA)的時裝皮具部門2012財年全球銷售99.26億歐元,其中大約有一半來自于Louis Vuitton;該集團28%的銷售來自除日本以外的亞太地區。法國另一家奢侈品和生活方式集團PPR(即將改名“Kering”,PP.PA)旗下的Gucci同期全球銷售36.39億歐元,其中除日本以外的亞太地區占比大約在35%左右。
Prada 2012財年凈新增門店73家至283家,其中中國大陸新開7家至23家。相比之下,Gucci同期凈增53家門店至429家,其中亞太地區和其他市場新開23家,目前中國大陸大約有59家門店。Louis Vuitton在中國大陸目前大約有44家門店。
無時尚中文網創始人唐小唐認為,市場規模較小的品牌一方面降低了遭稀釋的風險,另一方面則具有更大的成長空間。“當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增勢放緩是一定的。在中國市場上,門店較少的Chanel、Prada和Hermès的增長速度就大大優于Louis Vuitton和Gucci,”他表示。
***香港上市“一箭雙雕”***
Prada用緩于競爭對手的擴張速度,取得了優于其的銷售業績。國信證券港股分析師彭港祥認為,Prada在香港上市為其拓展中國大陸乃至亞太市場有很大幫助。目前,Prada亞太地區的銷售高居第一位,占比37%(除日本),并在過去幾年不斷升高。
“因在香港上市帶來的持續曝光和跟蹤報道,是任何其他奢侈品牌享受不到的,”彭港祥說道:“這是很劃算的宣傳方式。”
2011年6月24日,Prada集團登陸港交所,股票代碼為1913,正是該集團創立的年份。
此舉不僅為其追隨者提供了另外一種追隨的形式,更為整個集團解決了巨額的債務問題。
上世紀90年代末,良好的經濟形勢帶動全球奢侈品市場迅速發展,Prada集團計劃通過瘋狂收購擴張自己的版圖。兩年時間內,Prada先后收購了Helmut Lang、Jil Sander、Azzedine Alaia等品牌的大部分股權。有媒體報道稱總花費超10億歐元,也使Prada債務累累。
Patrizio Bertelli曾經接受外媒采訪時表示,上市這一步走對了,如今的Prada已經擺脫債務,不會受到來自銀行的壓力。
但是,Prada也相繼放棄了上述品牌的控制權。開始在香港資本市場進行博弈。
***未來增長不確定性較高***
業績增速雖優于競爭對手,但市場依然對此消極回應。Prada集團股價自5日發布財報以來,累計下跌10%。
國內某機構奢侈品行業研究員王小姐指出,Prada集團大幅下滑的同店銷售增速,說明了開業一年以上店鋪的增長大不如前。“銷售增長主要來自兩部分,已經運營一段時間的店鋪和新開的店鋪,”她解釋道:“大多數情況下新開店都會增加銷售,現有店鋪的運營情況則由同店銷售來反映。”
Prada集團2012財年全球同店銷售增速有上年的23%降至13%。亞太地區降幅最大由33%下降至13%,其中中國大陸和港澳地區更是由上年同期的40%放緩至14%。
即便如此,美銀美林、交銀國際、野村證券等多個投行依然調高了Prada目標價,繼續唱多。
彭港祥認為,市場的消極反映,或許與集團管理層對未來增長的不確定性較高有關。管理層對2013財年同店增長的預期范圍放寬,由原先的''高單位數增長''變成''單位數增長'',不確定性仍較大。此外,還將毛利率的增長預期由1%調低至0.5%-0.6%。
“2013財年,Prada在提價方面可能不會太激進,折扣上或提升力度,”他說。
對于市場普遍認為的高估值,彭港祥表示,上個財年Prada的市盈率接近30倍左右,本財年預計大約在23倍左右,比起香港市場其他很多消費品牌不是特別貴,但要高于百麗國際(1880.HK)。
為保持每年接近80家的開店計劃,Prada集團計劃在2013財年繼續挖掘業務增長點。Patrizio Bertelli在財報會議中表示:“2013年的戰略重心將轉移至海灣地區,美洲和加拿大。其他地區市場將保持原有的平衡發展,以免在單一市場產生過度擴張后帶來的負面效應。”
業內普遍認為,中東和美洲相對店鋪覆蓋面積較少,更適合擴張。
在Prada集團目前擁有的461家門店中,整個亞洲196家,歐洲185家,非洲、中東和美洲分別有3家、11家和66家。其中非洲的所有門店和中東的9家門店均開設于2012財年。
Prada集團旗下主要有Prada、Miu Miu、Church''s和Car Shoe四個品牌。后兩個品牌仍未進入中國。
原文轉載自: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
http://www.gw.com.cn/news/news/2013/0411/200000159025.shtml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