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提凱希拉機械裝置(Antikythera mechanism)是人類文明史上最神秘的發現之一。時至今日,它已被廣為人知,并且得到了科學界的詳盡研究。但是追溯至1901年它剛剛被發掘的時候,其中蘊涵的巨大歷史和技術價值還是一個神秘的未知之謎。在當時專家們的理論框架中,還沒有古希臘羅馬時代就能制造“機器”的概念。因此,那些不是科學家的蒙昧主義者們宣稱,這個從安提凱希拉出土的人類杰作根本就是來自外星的,它被送到地球上的唯一目的就是來污染水源。

齒輪已經受到嚴重腐蝕
直到21世紀初期,這個“機器”的碎片才被人們運用綜合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繁復的研究,人們更好的理解了這個非同凡響的裝置的復雜性。現在,我們已經清楚的知道,這個“天文儀器”的發明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即公元前150年到100年之間),也可能是更近些的年代,大概在公元前87年左右。最初,它只是作為一個“計算器”;它的青銅齒輪系統是放在一個大約33厘米乘18厘米見方的木盒子里,用兩個刻有銘文的青銅片密封起來。
如今,這個“機器”只剩下了82枚碎片,包括一些微縮字體的銘文,全部受到了腐蝕。現在,它們都在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內得到了永久性保護。采用X光掃描的最先進的X射線斷層攝影技術拍攝出來的圖像既可以用于科學研究,也可以用于考古學研究,從圖像中可以看到許多肉眼無法分辨的齒輪傳動系統,堅硬表面之下是鋸齒狀的輪盤和嶄新的銘文。“機器”上雕刻的文字全部采用了小于古希臘文字四分之一的小字體,目前已經被成功破譯了。但是人們普遍相信,這些銘文都是這個計算器的“使用指南”,同時也能夠指示出一些主要行星的運行周期。人們猜測,驅動這些齒輪系統的是一個側面的手動輪盤,同時也不能排除采用了輔助水壓系統的可能性。
沿著偉大的阿基米德的足跡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這個機器可能是在羅得斯設計出來的。羅得斯是一群偉大的天文學家的故鄉,包括喜帕恰斯(Hipparchus),以及有“機械工程師”之稱的波西佐尼奧斯(Posidonios)等人。現在,人們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設:這個機器可能與西西里島上的錫拉庫扎(Syracuse)密切相關。那里是著名的數學天才阿基米德(Archimedes )的家鄉,后來成為了一個繁榮的科林斯殖民地。這座島嶼的名字來自于一次海難,而安提凱希拉裝置可能就是在這次海難之前設計制造的。
根據人們目前掌握的知識和已經破譯的銘文,安提凱希拉裝置能夠顯示出太陽、月亮甚至很可能包括其他行星的不同運行周期。幾座大型希臘城市(科林斯、特爾斐或者奧林匹亞)的民用歷法都是據此而定,其中也顯示了這些城市舉行運動會的日期……
對安提凱希拉裝置的研究是最近才展開的,并且遠未結束。但是它卻掀起了一股重新解讀和重新評估原本人們對古代文明的認知程度的熱潮。這些古希臘學者究竟掌握了多少機械知識?這是一個令人心醉的值得探索的領域。甚至,也許,在這些文字里,或者在博物館尚不為人知的收藏中,能夠發現其他類似安提凱希拉裝置的“機器”,從而創造新的紀錄。
機械齒輪系統顯示出了對宇宙的數學化視角
安提凱希拉裝置不是一個顯示時間的鐘表,因為古希臘人對時間的體會與我們當今迥異。安提凱希拉裝置是一個真正的宇宙圖(描繪宇宙的機器),更準確的說是月面圖(描述月球運動周期的機器),它具有高度精確性,并且能夠顯示多個天文周期,包括默冬周期(Metonic Cycle,以希臘天文學家默冬Meton命名,19年為一個周期,等于235個朔望月),卡里皮克周期(Callippic Cycle,以希臘天文學家卡里波斯Callippus命名,76年為一個周期,等于940個朔望月或4個默冬周期),并且可以糾正一切誤差。安提凱希拉裝置還能夠指示專門用于預測日月蝕的沙羅周期(Saros Cycle,223個朔望月,等于18年多一點)和轉輪周期(Exeligmos Cycle,等于3個沙羅周期或54年)。
能夠將如此浩如煙海的天文學數據匯編在一起,創造出一個能夠運用機械齒輪系統總結這些周期的數學模型,這本身就是足以證明古代的學者和工程師理論能力的令人震驚的證據。鑒于計算機就是一種能夠生成與輸入內容不同的數據的機器,安提凱希拉裝置事實上就成為了人們目前所知的第一個機械計算機。這比中世紀的主要歐洲城市創造出的規模不可同日而語的天文儀剛好早了一千年。
第一枚以考古發現為靈感的腕表
2008年,科學雜志《自然》報道了對安提凱希拉裝置碎片的斷層掃描分析結果。這個報道極大的刺激了一些不那么保守的制表大師的想象力。馬蒂亞斯•布特(Mathias Buttet),HUBLOT宇舶表的制造與研發總監,希望能夠向這世界上第一個機械杰作所代表的歷史傳奇表達崇高敬意。科學分析揭示出了整個安提凱希拉裝置中蘊涵的技術貢獻和微縮工藝,如今都將被制表大師完美的體現在手腕之上。這同樣也是對制表藝術的一種致敬,因為它為這個天文計算器添加了一個新的時間維度:賦予這個本就是計時器的機械精確計量時間的能力。
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制表研發部門以這種方式直接從古代文明的“考古”機械中汲取靈感。這也是鐘表業歷史上的第一次,制表團隊與囊括了國際一流考古學家、銘文學家和機械工程歷史學家的科學家團隊密切聯手合作。
制表師幫助考古學家更好地了解一些齒輪系統的運作,從而確認一些關于機械方面的假設。科學家們則與制表師分享了一些迄今已失傳的古代科技方法(尤其是非線性周期的圓形齒輪)。
古代機械工程師們擁有著制造如此高效的青銅齒輪系統的絕對能力,這為他們與技術進步和與機器的地位之間的哲學關系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反過來,這種關系將令我們反思和質疑我們與現代的機器和“玩意兒”之間的關系……
古希臘人設計的裝置上的天文讀數在復制品上得到忠實再現
馬蒂亞斯•布特(Mathias Buttet)的團隊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要把腕表的機芯整合到一個對安提凱希拉裝置的微縮復刻品之內,同時要尊重歷史,尤其是要保存其雙面顯示的特征。這個團隊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在僅僅幾個立方厘米的空間里復刻古代工程師們在數百立方厘米內裝配的零件,保存它們在裝置讀數的準確性和易讀性方面的獨特創造,與原品的精神完美的保持一致。
HUBLOT宇舶表重新創造的機芯的中部仍以傳統方式顯示著小時和分鐘。這款機芯在巴黎藝術與工藝博物館(the Museum of Arts and Crafts in Paris)作為“安提凱希拉,源于時間深處的神秘機器”展覽的一部分首次展出。這款腕表機芯采用了傳統陀飛輪來進行調校,它的陀飛輪架位于6點鐘位置,一分鐘正好走完一圈。
安提凱希拉裝置上多個廣為人知的讀數已經在它的現代復刻品上得到了忠實再現,無論是正面還是背面。這款機芯的正面顯示了多個歷法:泛希臘運動會(Panhellenic Games)的日程表(并且列出了舉辦運動會的城市),埃及歷(12個月,每個月30天,包括閏日),太陽在黃道帶星群中的位置,月相(以華麗的指針和窗口指示出了月亮在恒星月內黃道帶中的位置),以及恒星年。腕表機芯的背面顯示了卡里皮克周期、默冬周期、沙羅周期和輪轉周期。
以現代的微型機械向古代的機械工程師致敬
這是計時器歷史上第一次對這些古代的遺產——天文周期——進行機械方面的研究、復制和展示:為了制造出這些齒輪,宇舶表團隊必須開發出一個極具創新性的非圓形伸縮指針概念,能夠指向不同直徑的掃描盤。
2012年春季巴塞爾表展期間,宇舶表將會推出搭載這款理念源自古希臘的機芯的宇舶 “安提凱希拉”腕表。此后,這款機芯將在巴黎藝術與工藝博物館為安提凱希拉裝置專門舉辦的常設展覽中展出。同時,一部由宇舶表拍攝的2D和3D電影也將在展覽中放映,向大眾介紹這個安提凱希拉裝置由古至今的來龍去脈,以此為古代機械工程師掌握的知識與21世紀腕表制造師的專業技能之間搭建起一座橋梁。目前在YouTube上已經可以看到這部電影
觀看電影地址:http://www.youtube.com/user/antikythera2012
HUBLOT宇舶表安提凱希拉機芯2033-CH01
Hublot Antikythera Calibre 2033-CH01
數據表
機芯功能 小時,分鐘
秒顯示于陀飛輪框架中
無滾珠軸承飛行陀飛輪
手動上弦
刻度顯示 埃及歷
泛希臘運動會日程表
黃道十二宮圖
月球光圈
月相
太陽光圈
機板顯示 默冬周期
沙羅周期
卡里皮克周期
輪轉周期
主要參數
機芯尺寸 寬度30.40mm
長度38.00mm
厚度14.14mm(總尺寸)
時間調校 3點位置,2檔:手動調校和時間設定檔位
寶石數 69枚
零件數 495枚
平衡彈簧 平置,為精確設定
頻率 每小時21,600次振動 (3赫茲)
動力儲存 約120小時(約5天)
擺錘 平衡裝置帶有調節慣性塊
慣性矩 16 mg/cm2
升角53°
減震器 減少機板和底板震動
底板和機板 黃銅,起邊倒角,洗槽做環形紋理打磨,覆黑色釕金屬
刻度顯示圈和日歷 環形紋理打磨,覆5N金
齒輪傳動裝置 環形紋理打磨和倒角輪,鍍銠,軋制齒輪
扣件 頭部拋光倒角處理,尾部圓潤拋光處理
精鋼部分 亞光處理,起邊倒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