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對新材料和新技術應用長期不懈的追求和努力,瑞士品牌RADO瑞士雷達表在 2011 年發(fā)布了兩個即將改變制表業(yè)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創(chuàng)新成果。歷經數年的技術研發(fā),融合高科技陶瓷材質與金屬的全新高科技材質 Ceramos®榮耀誕生,作為 RADO瑞士雷達表 D-Star 帝星系列中的一款全新亮相。與之共享尊榮的是世界上最薄的高科技陶瓷材質腕表 - RADO True Thinline 真系列超薄款腕表。RADO True Thinline真系列超薄款腕表制作精密細致,所有部件均經過細致加工,并且使用了厚度不超過 1 mm 的超薄石英機芯。
Ceramos® 簡介
Ceramos® 采用高科技陶瓷材質和金屬制成,其中包括了鈦化鈦及金屬合金。這預示了高科技陶瓷、鉑金色高科技陶瓷與合金材質的再次進化,使其同時具備了高科技陶瓷和金屬兩種材質的優(yōu)異性能。此創(chuàng)新材質最先由 RADO瑞士雷達表于 1993 年在 RADO瑞士雷達表 Sintra 銀鉆系列中推出。Ceramos® 具有與高科技陶瓷相同的質量及優(yōu)點,質地輕盈,而且可根據體表溫度進行快速溫度調節(jié)。其制模工藝在非常精密的模具中進行,制作條件為1000 帕的高壓環(huán)境。在工藝件于真空條件下 (1500 °C) 完成燒結之前,制模輔助化合物會發(fā)生化學分解。這道工藝過程中,工藝物件會收縮 20%,直至達到最終尺寸、全密度及全硬度指標。這款腕表具有獨一無二的帶棱角鉑金飾面,這種飾面是通過一道在金剛石砂輪上進行的細致拋光工序完成的,可使拋光產品的硬度比高科技陶瓷的硬度更高。與此同時,在制造此款獨特白金剛產品過程中,采用了創(chuàng)新性注塑工藝,完美詮釋了多角形腕表工藝。這種制表技術為全球首創(chuàng),并在全新 RADO瑞士雷達表 D-Star 帝星系列腕表中大放異彩。
世界上最薄高科技陶瓷材質腕表隆重面世
Rado True Thinline真系列超薄款腕表展示了RADO瑞士雷達表在應用高科技陶瓷材質方面無與倫比的專業(yè)技術。高科技陶瓷材質技術最初在 20 世紀 80 年代被使用在對材料要求極高的領域,例如航天飛機、一級方程式賽車(Formula 1™)以及醫(yī)療設備制造業(yè)。這款厚度不到 5 mm 高科技陶瓷材質腕表是世上最薄的高科技陶瓷材質腕表,它將在全球市場掀起一次新的革命,在腕表舒適度和精巧度方面締造新的標準。
高科技陶瓷的先驅
RADO瑞士雷達表為制表業(yè)的發(fā)展打開了新的道路,1986 年,RADO瑞士雷達表使用高科技陶瓷材料制作 RADO Integral 精密陶瓷系列的關鍵部件,首次將此材料用于腕表制造中。三年后,也就是 1989 年,全球第一款完全由高科技陶瓷材質制成、具有標志性設計意義的Ceramica整體陶瓷系列隆重面世。生產此款腕表時,將細晶粒轉化成最終產品的過程相當復雜。超精細氧化鋯因其晶粒大小僅為千分之一毫米(約為頭發(fā)直徑的五十分之一)而被選為制造高科技陶瓷的原材料,在其后的工序中添加特殊粘合劑和軟色劑,使之形成顆粒。隨后,對所形成的顆粒進行 高達1000 bar 壓力注模,以確保完美的精確度。接著在 1450 °C 溫度下燒結。燒結時,由于顆粒熔合在一起,其形狀將收縮 30%,因此可填充所有空隙,從而生成符合所需硬度及密度的堅固材質。最后,借助經過特殊改裝的金剛石工具,將工藝件進行重新加工,以達到關鍵尺寸要求。此步驟需在拋光及表面處理之前數天就開始進行,以獲取最終啞光或亮光表面。為達到這一極端細致的制作工藝,需完全仰賴手工操作。
高科技陶瓷顯示真彩本色
最初的高科技陶瓷材質僅為黑色。但經過RADO瑞士雷達表專家們的大量工藝研發(fā)工作,在 1993 年推出的 RADO瑞士雷達表Sintra銀鉆系列中,我們首次看到了各種彩色陶瓷,顏色種類有鉑色、粉色、天藍色及白色之多。此外,2006 年,瑞士雷達表又推出首款金色的高科技陶瓷腕表 RADO Sintra Paillette,在高科技陶瓷材料的顏色上又再次獲得重大突破。RADO瑞士雷達表的細致加工工序完全由手工制作完成,每條高科技陶瓷表鏈的鏈條均需經過精密檢查。只有完全無瑕疵的部件才能獲準成為腕表的一部分,以此確保每一只瑞士雷達表皆能達到完美標準。
建立并保持在耐磨性方面的領先地位
在品牌成立僅僅 5 年之后的 1962 年,RADO瑞士雷達表就憑借在DiaStar 鉆星系列中使用鎢鈦合金而掀起了一場技術革新運動。為了實現生產出不易磨損腕表的目標,RADO瑞士雷達表選中這種起初僅應用在壓型領域中的特殊材料。這種硬金屬的耐磨性要優(yōu)于黃金、鋼鐵及鉑金,在如今的瑞士雷達表Original創(chuàng)始型系列腕表中也有應用。鎢鈦合金曾是人類所見最硬最牢固的材質,其主要成分是碳化鎢粉末。在 1000 bar 的壓力下,粉末受壓并被注塑至坯料中。緊接著將預先成型的鎢鈦合金塊在真空爐內燒結,真空爐中的溫度需升至 1450 °C。使用真空環(huán)境的目的在于避免金屬發(fā)生氧化。燒結工序過后,坯料將呈現最終形狀及所需硬度。之后再接著進行其它多道工序,包括在金剛石砂輪上進行手動拋光。
藍寶石水晶,未來無限可能
RADO瑞士雷達表 DiaStar 鉆星系列代表著另一個制表業(yè)革新- 高科技藍寶石水晶工藝,目前正在各種 瑞士雷達表款式中應用。藍寶石水晶質地透明且硬度極高,成為腕表免受劃傷的保護罩。這種工藝有著引人入勝的產業(yè)化流程,能快速生產出與天然藍寶石幾乎相似的結構。這種工藝起源于傳統(tǒng)的韋爾納伊法,可以追溯至 1902 年,當時在人造寶石制造業(yè)尤為盛行。超精細鋁氧化物粉末在韋爾納伊熔爐(溫度 2150 °C)中進行熔化和結晶。上述工序過后,會形成形狀的單晶體,接著將這些藍寶石塊切割成盤狀物,以準備進行銳化、磨面及拋光。
在某些款式,尤其是著名的 RADO Ceramica整體陶瓷系列和 RADO Sintra銀鉆系列中嵌有無接縫的藍寶石水晶,使腕表外觀顯得高貴典雅,與眾不同。瑞士雷達表已研發(fā)出一套將水晶金屬化的工序,從而為后續(xù)產品開發(fā)了獨特設計的可能性。這套程序的重點是在無塵真空室中,將金屬蒸汽冷凝成藍寶石水晶。氣化的金屬層狀物聚集在水晶體的底面,隨后在光刻工序中塑造成型。如果是制造白色產品,這套工序將會變得尤其復雜。因為自然界并不存在白色金屬,同時需要額外加上白色陶瓷層。無論是凸面、拱面或刻面,藍寶石水晶展現了 瑞士雷達表一貫的設計多變的精細外觀。瑞士雷達表穩(wěn)定可靠的水晶鑲嵌技術及金屬化技術,為整個行業(yè)業(yè)立下了全新的生產標準。
高科技鉆石,實現 10000 維克的維氏硬度值
繼生產出全球最硬腕表的目標得到實現之后,RADO瑞士雷達表又將目光投放在制造高科技鉆石上。物質的硬度通常借助維氏硬度表(見表)測定,而鉆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材質,其硬度達到 10000 維克。歷經數十年的研究,瑞士雷達表終于成功實現將碳轉化為納米晶金剛石,其外觀完全符合制表業(yè)的嚴格要求。為做到這一點,瑞士雷達表必須在熔爐中重新創(chuàng)造出木星環(huán)境。借助高級納米晶,可以將熔爐中的環(huán)境控制在充滿氫氣和甲烷,溫度為 800 °C。在這種條件下,將用以產生并加速顆粒增長的化學混合物添加至硬性金屬部件上,以形成高科技金剛石的薄涂層。毋庸置疑,這是一道異常復雜且需要極高技術的工序。但研究人員的決心和努力終于得到了回報,2004 年,RADO 瑞士雷達表V10K 系列正式亮相,RADO瑞士雷達表夢想成真,宣告了全球最硬腕表的成功面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