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來,H&M與Lanvin的合作又掀起了一次購買狂潮,優衣庫、Gap、Target也曾嘗試過這種所謂“平價奢侈品”的營銷策略。您怎樣看待這一趨勢?它的影響力是否會危及高價的設計師品牌?
這是大勢所趨,對合作雙方都有好處,更多的噱頭來吸引消費者注意。
不會危及,因為這些設計師品牌通過合作可以讓更多消費者了解,至少從目前看還沒有設計師品牌因為合作而影響銷售的,或者降低美譽度。
2. 在您看來,這些高端奢侈品牌為何要將自身“平民化”?他們如何保障品牌的制作工藝不被降低?
這些高端奢侈品品牌需要被認知,而跨界合作不會損害高檔品牌形象,又能平民化。因為人們只會以低端大眾品牌的要求來看待這些跨界系列。
至于這些高端品牌自己推出的二三線系列,只要是設計開發控制在自己手里的,基本能達到一定的工藝水品。
3. 現在許多奢侈品牌都在官網上分設了網購專區,也有一些品牌開始售賣只供網購銷售的物件。網購對這些品牌來說意味著什么?您如何看待這種購物體驗減少的現象?
多增加了一個銷售渠道,也是品牌的展示渠道,特別是可以展示具體的貨品。
購物體驗來自店鋪的環境,也包括導購的講解。
世界上除了香港、東京或者現在的上海和北京,很少會有一個大牌在同一個城市開設多家專賣店的情況。也就是說大多數消費者是無法非常方便去奢侈品店看產品的。
況且現在中國人買奢侈品的能力太強,那樣人滿為患的奢侈品店,本身購物體驗就下降了。要知道Gucci在歐洲20%多的銷售是給中國游客買走的。
所以網絡是一個很好的補充。
官網開設了網購專區,但是價格跟店頭并無差別,并且奢侈品購物體驗的流程又減少了,其實對消費者構不成興趣。除非有特別的促銷模式,才能吸引消費者到品牌網店購買。譬如美西www.meici.com,就是以多品牌為主的網購模式,用戶在網上的品牌和品類選擇更廣,這是單一品牌網店難以相比的。再比如會員制奢侈品特賣網站比如魅力惠,消費者也可以在那里買到獨家品牌的折扣產品,如高檔化妝品嬌韻詩和限量版Barbie娃娃等,這種模式在國外已經成功了。
4. 網購是否會有著一日替代傳統的實體店銷售?據說某品牌(Jack & Jones)淘寶店開張僅幾日之內,單日交易額就超過了他們一些實體店一周的交易額。這種現象對服裝產業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不會,是補充?赡艿降揭欢ū壤缶蜁S持。
大多數在網上售賣的都是打折貨品,新款的比例很小。
網購是實體店的補充,大家各取所需。針對的人群和用戶的需求都不大一樣。像美西和魅力惠目標用戶除了北上廣外,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國內二三線發達城市的用戶居多,他們因為當地沒有實體店,但是又對奢侈品有需求,如果網購能解決他們的需求,而且價格還比大城市專柜的要便宜,會選擇網店的。
5. 凡客誠品應當能算是近幾年國內服裝電子商務的一個成功案例,其品牌定義是“人民時尚”。沒有設計元素,款式較為統一、標準化,主要購買群體也是男性(沒有女性愛打扮)。這是否與人們追求差異性的要求相違背?您認為這樣的道路走得長遠嗎?
首先是買衣服,時尚是幌子。就好象優衣庫的口號很說明問題:造服于人。
6. 再以高低端品牌聯姻為例,它們的成功之處是否在于貼上了“限量”的標簽? 而如Zara、H&M等品牌策略是“快速、少量、多款”,使人們得以保留自己的個性、差異性,出門上街立馬撞衫的可能性基本很小。您認為這種因素會對消費者的選擇造成影響嗎?
量少是相對優衣庫的量,實際也很大,所以撞衫可能性也是有的。主要是現在zara和H&M的占有率還沒那么大,等在過幾年就會發現很容易撞衫了。
怕撞衫的消費者還只是少數,大多數人需要衣服穿。
7. 網購群體的擴大是否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設計師的設計?比如設計出更易于網絡銷售的、降低身材限制的均碼服裝?
要看這是設計師的產品是否會在網上售賣,如果是他的一個重要渠道,當然要考慮網購群體。均碼服裝除非是一些睡衣,否則很難做到。
8. 您如何看待當今中國年輕人的消費觀?
紡錘型社會,消費兩極化是趨勢,要么買便宜的要么買貴的。
目前還處在剛開始購買第一件奢侈品的時候,屬于嘗鮮階段。
網購成為購物習慣之一
9. 有人認為因為缺少“眼見為實”、真實試衣的體驗,所以使得網購的發展受到阻撓。您同意這種觀點嗎?
網上客服的作用,另外可以退換貨,改變了試衣的地方。而且可能會去實體店試衣。網購的人會網購,不網購的不會。
10. 在您看來,服裝電子商務是否將“時尚”或“奢侈品”平民化了?或者說它其實沖淡了時尚的涵義?
是奢侈品本身平民化了。電子商務對時尚的影響還早,它從屬于網絡,網絡確實在改變時尚的呈現方式,但也是增加,還沒到變革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