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法國版《VOGUE》主編Carine Roitfeld前兩周宣布辭職的消息傳出后,中國的時尚大地也跟著震動了一下。
無論遠近親疏,但凡混在這個圈,能將Martin Margiela拼寫正確的人,得知此消息后,無一例外都會在轉發微博之余問兩句“為什么?”、“她去了哪里?”。關于前一個問題,Carine給出的答案很有范兒——“能夠在我還走在頂端的時候離開是一件很不錯的事。十年前我得到了這份工作的邀請,但其實有一間辦公室,有一個助手, 有固定的行程對我來說都很不習慣。我的骨子里一直是一個自由撰稿人的身份,我很驚奇我能在Vogue呆了這么久。”至于后一個問題,粉絲們大可放心,她肯定不會去法國版的《12580生活播報》,編手機彩信。

在歐美時尚圈,能在各時尚大刊淬煉過然后選擇轉身離開的那些,通常都有更遠大的前程。因為時尚大刊最令人目眩神迷的魔力,并不是免費提供予取予求的衣裝配飾與美容用品,而是它能給你一個高屋建瓴的平臺,發出聲音的同時還能將根基深深扎進時尚產業的上中下游,然后從中吸取養分令自己強大,進而開天辟地。大名鼎鼎的Vera Wang,在開始自己的婚紗設計之前,正是《VOGUE》雜志的一枚編輯,經過16年的大刊工作,她太了解時尚編輯在拍片時會揀中哪件樣衣、品牌需要營造什么氛圍來說服消費者為一萬美元一件的裙子買單、動用哪些公關手腕能讓自己的設計成為下一期雜志的封面……諸般這些親歷,最終轉化為Vera Wang的生產力,令她在摘下時尚大刊編輯的光環后,為自己造了一輪更大更閃亮的。

若令中國時尚大刊的編輯們摘下光環,伊們真得好好琢磨路在何方。通常來說,除非雜志發生重大經營變化、人事調整,或者伊確信自己能有更大作為,否則,國內時尚大刊的編輯們都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倘若真的出現了呆不住的情況,受波及的編輯一般有兩條路可以選:要么自降1-2級跳到另一本大刊,要么猛升2-3級去到某一本小刊。前者意味著伊在原雜志積攢下來的品牌資源將悉數受到接管與沖擊,必須撕破臉皮和新公司的同事明爭暗斗搶活動攏資源,出演過江龍惡斗地頭蛇的辦公室大戲;后者則在享受完頭三個月“位居要職”的虛無快感后,無奈地發現,還不如自降1-2級跳到另一本大刊呢。2008年Dior在京辦春夏新品預覽,某徘徊在二三線刊物的編輯部主任和某一線大刊的時裝編輯同場出現,編輯部主任一到現場就熱情滿溢地呼喊Dior公關,而在她口中被喚作“寶貝”、“乖”的那幾位公關,和她寒暄1分鐘不到,就立即尾隨在一線大刊的時裝編輯身后,輕言細語的詢問“寶貝,挑中哪件樣衣了,我都給你留著,優先給你遞過去”——就在兩個月以前,編輯部主任和時裝編輯還是同一雜志同一級別的同事。別怪公關勢利,她們是為了工作,你要知道,大刊和小刊發表同樣版面的品牌內容,對于公關來說,權重是不同的。某B字頭時尚品牌公關的MSN媒體聯系人,就直接區分為“核心媒體”、“重要媒體”、“一般媒體”以及“傻X媒體”。(身在時尚媒體的你,會不會好奇自己在哪一欄呢?)而且,萬一某天小刊突然沒了,屆時伊的行情也不會比羅玉鳳高多少。

在大刊工作期間,某些女編輯能借著拍片采訪、品牌酒會、時尚活動的機緣成功釣得男企業家、富二代、成功人士,卻并不意味著這些嫁得光鮮的女人,摘掉大刊編輯的光環后,能搖身一變,成為Diane von Furstenberg或Daphne Guinness。離開時尚圈的日子,就算當了豪門少奶,買得起百萬級的鑲鉆鉑金包,但沒有憎人有笑人無的同事同行、以姐妹相稱用來消遣解悶的男編輯男公關做觀眾對自己的品味財力羨慕嫉妒恨,伊也只能燥郁得上論壇發帖曬貨。

曾經和某一線大刊的女主編聊過,她說:我時常勸那些要從這里走的編輯,不要輕易就做決定。你現在覺得自己資源積累夠了,誰誰你都認識,自己就能獨當一面了。但你們沒想過,這些資源都是因為你所在的平臺才能被運用起來,離開這里,你還真以為自己有超凡魅力讓這些資源繼續為你所用啊?時尚雜志的成敗不是被讀者決定的,而是被規模決定的。你們今天走了,以后都還得灰溜溜的回來!
女主編的確言中,近幾年來,曾經從各本大刊轟轟烈烈出去過的編輯,基本又都悄然無息的回到了大刊。還有一些固執著的,就真的再也回不去了。大概她們一直沒懂,在中國這個圈,離開大刊后,立即會有無數拎A貨編身世在網上曬半裸照的信男信女翹首等待著套上被你摘下的光環過上歡型的日子。畢竟,很多時候你能做的工作,他們多看看也就都會了。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