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pt 30
巴黎2011春夏時裝周在9月28日開始,我30日才人到巴黎。抵達的清晨,在酒店check-in后第一件事,我便沖往Rue St. Honor é逛一圈。闊別巴黎兩年,重臨舊地,我的身份已由雜志的時裝總監轉職為時尚作家。經過這么多年,由昔日時裝周內除了我外,沒有一位中文雜志的編輯列席和采訪, 到今天無論是內地、香港、臺灣的編輯也前仆后繼地前來,好不熱鬧。時裝周對我來說,已是一個舊夢,堪記或不堪記的都不再重要,只記得昔日在巴黎趕秀時走過梧桐樹下的每一條街道,Rue St.Honoré是其中之一。
沒錯,它是很游客區,因為靠近羅浮宮。然而,自90年代初巴黎時裝周的大本營便在羅浮宮,雖然近年許多時裝秀均搬離這主場,但媒體和買手依然喜歡住在這附近的酒店,貪圖交通方便。走在Rue St. Honoré上,在時裝周期間是熱鬧非常,總會碰到許多熟人。而在這長長的一條街道上可以看的亦很多,Colette ( 213 Rue St. Honoré, 75001 ) 和Goyard ( 352 Rue St. Honoré, 75001 ) 總店一向是我的最愛。
在St. Honoré 街上

Colette在全球潮人心中的地位毋庸贅言,我是愈來愈覺得它像精品的廣告櫥窗多于作為一間時裝購物商店。闊別兩年,地下的一層已變為全是運動服、波鞋、lifestyle. products和書刊雜志的天下,連二樓有大半層也是賣便服,真是愈來愈親民!想看Colette 怎樣以獨特的眼光和品味挑選設計師品牌的服飾,演繹時尚主題,幾乎成為歷史陳跡,陳列的精品服飾比以前更少,只是一件半件。不過,Colette的櫥窗依然匠心獨運,可觀性強。在時裝周期間,Hermès最新出版的絲巾故事專集<< The Hermès Scarf: History & Mystique>> 在Colette發售,并做了兩個櫥窗陳列設計,其中之一是展示Hermès的絲巾,另一則將Hermès大小不同形狀的經典橙色禮物盒改裝為電視機,播放Hermès的歷史黑白短片,煞是有趣和充滿創意。

在這條街道上另一必訪之處是Goyard。這個與Louis Vuitton歷史背景相近的行李和皮具世家品牌,也是Karl Lagerfeld、Tom Ford 和不少時尚達人的摯愛,曾幾何時,香港也有它的專賣店,后來不知何故與代理商鬧翻,忽然徹退出了香港。如果是Goyard迷,便只能朝拜它在巴黎這家百年老店。許多人喜歡Goyard的色彩鮮艷奪目momogram 帆布經涂漆處理的行李箱和皮具,我則偏愛它的個人化設計服務,可以在自己的Goyard行李箱和包包上添加自己的名字縮寫和直條色塊,自由組合顏色和設計,充滿獨特的個人色彩。

逛累了,可以在Hotel Costes ( 239 Rue St. Honoré, 75001 ) 喝一頓下午茶,它的酒吧和庭園咖啡座是to see and to be seen的地方,開業將近二十年依然是時尚達人的熱門蒲點,美國Vogue 雜志好些編輯也是住在這間酒店。不過,在時裝周期間,巴黎市中心所有酒店統統坐地起價,Hotel Costes的標準房價更漲至七、八百歐元,我則覺得物非所值,在這兒喝一杯東西閑坐一會便算了。下次巴黎時裝周,文華東方酒店該趕得及開業吧?看它在Rue St Honoré上如火如荼地施工,好些名店亦將會進駐該酒店,時尚達人最愛貪新忘舊,我猜它會成為下次時裝周最in的酒店。
名人飯局

在Rue St Honoré上蹓跶了好一會后,晚上我便趕往會合朋友Alan Lo 和Yenn Wong。Alan 是香港著名餐廳Press Room, Pawn和SML的老板,;他的女友Yenn則是JIA Boutique Hotel的東主。他倆歐游路經巴黎,我們老早已相約好在巴黎吃飯。兩人對飲食都極講究,在他倆帶領下我初次嘗了新晉名餐廳Passage 53 ( 53 Passage des Panoramas, 75002 )。該餐廳隱蔽于古老安靜的橫巷內,去年才開業,但已迅速獲得2010年度米芝蓮一星榮譽。通常餐廳總會有餐單,但Passage 53 卻活像私房菜,吃些什么,全由廚師作主,該餐廳亦只得七、八張桌子。結果,每人來了十道八道新派法國菜式,看來是小小的,最后卻吃得撐不下,又舍不得放棄,因為太精釆了,是味覺和視覺的盛宴。
想想明天我便要開始時裝周的工作,行程密麻麻的,大概沒一頓安樂茶飯,更盡情地吃!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