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波羅---法國雕塑大師阿曼
2010年8月31日晚18:30至19:30,靜安區在靜安雕塑公園舉辦2010年世博靜安國際雕塑展開幕典禮。市有關領導和靜安區四套班子領導出席開幕典禮。
西班牙、比利時、法國、美國、荷蘭駐滬領事館領事與文化參贊,蓬 塞、漢 斯、伊其理、亞歷山大、Manene、Olaf、Joy Brown、Arne Quinze等國際雕塑大師,施力仁、謝春彥、陳文令、高孝武等國內及港臺地區藝術家、藝術機構負責人參加本次開幕典禮。
18:50 在開幕序曲《二胡戲奏佛朗明哥》的精彩表演中,開幕典禮正式開始,主持人陳蕾介紹出席典禮的領導和嘉賓;2010世博靜安國際雕塑展組委會主任、靜安區區長張仁良上臺致辭;策展人黃篤介紹雕塑展情況;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市世博會執委會副主任周漢民講話;主席臺領導與藝術家為雕塑展剪彩,宣告2010世博靜安國際雕塑展開幕。

火焰
展覽概況
2010世博靜安國際雕塑展,由靜安區人民政府主辦;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員會辦公室支持;靜安區城雕委辦公室、靜安區綠化管理局、靜安雕塑公園承辦,展期從2010年9月1日開幕,至10月31日閉幕。
2010世博靜安國際雕塑展是2010上海世博會之外的重要活動,是世博會輻射非世博核心區域的重要大型文化藝術活動,是世博期間市中心極具規模、引人矚目的公共藝術文化活動。本次雕塑展主題定為“城市幻想”,就是要演繹“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也是對世博關于城市精神與城市文化藝術的呼應。
本次雕塑展以“城市幻想”為主題,通過“幻想”、“記憶”、“生活”三部曲,詮釋上海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彰顯藝術與生活的重疊,建立一種人文生態。主展“幻想”部分設在靜安雕塑公園內,雕塑作品反映對“城市 自然 人 環境”的訴求和想象,詮釋“城市未來”的文化特征。延伸展區分別以“記憶”、“生活”為主題反映雕塑與歷史文化空間和城市公共空間的結合。
2010世博靜安國際雕塑展堪稱世界級公共藝術展覽的盛會,既有世界級公共藝術大師的作品,也有世界當代公共雕塑藝術領域的名家和新銳。本次雕塑展由羅浮紫藝術典藏作為策展機構,集結了當代公共雕塑藝術領域的精英和名家:由獨立策展人和藝術評論家黃篤和西班牙外交部下屬“亞洲之家 CASA AISA”文化和展覽項目負責人Menene Gras Balaguer擔任策展人,并組成策展團隊。

生命之水
“城市幻想”演繹“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2010年上海世博會讓上海這座大都市成為國際注目的大舞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會主題則體現了上海城市精神與都市情態,于2010年9月1日至10月31日舉行的“2010世博靜安國際雕塑展”,正是要把這種精神與情態綿延在城市文化漸進的脈絡中,讓藝術之光點燃每一個城市市民的生活與思想,讓藝術之光溫暖每一個都市凡人的心靈與理想。作為公共藝術項目之一的2010世博靜安國際雕塑展無疑為世博文化增添了豐富性和多樣性。
本次展覽創新的將雕塑從主展區雕塑公園向城市公共空間和歷史文化空間進行延伸。靜安國際雕塑展力圖分析和解讀現代都市的公共藝術與公眾審美、與歷史記憶、與日常經驗等美學議題。充分利用靜安區中心城區的優勢,將雕塑藝術成為集中展示上海城市精神、城市文化與城市品質的重要載體和標志,提升城市公共環境藝術的水平,充分展現國際靜安的精神風貌。以及在“國際靜安”的目標下,演繹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崇高理想。

舞動。凝視
“以文化為魂,培育城市精神”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氣質和靈魂,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文化,而一流的文化又塑造著一流的城市。因此,“以文化為魂,培育城市精神”需要先進文化來引領,通過靜安國際雕塑展這一政府主導城市公共產品文化品牌建設的創舉,為市民提供在文化上的公共服務平臺,體現城市對市民的關注和尊重,同時也展現靜安的城市活力、文化魅力和城市精神,凸顯靜安的文化品位和靜安人的文化素質。
靜安區作為上海藝術文化的聚集地,正在產生國際范圍的影響,靜安秉承了“海派文化”,從自身歷史與現實出發,著力體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容并蓄,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的交相輝映,教育功能與審美功能融為一體的文化特色。

音樂的力量——阿曼
國際靜安 關注城市公共藝術
本次雕塑展是上海城市公共藝術展示活動的先鋒,其高端藝術氣質將使其成為全球藝術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這將是一屆注重高端性、國際性與公共性的藝術盛事,是一個向全世界展示“國際靜安”建設成果的平臺。
靜安作為上海中心城區之一,一直以來都致力于精心打造城區整體環境,以文化立區,大力推進文化藝術中心城區的建設。而公共藝術的添加更使靜安區在提升環境形象進程中豐富了城區的文化內涵,是追求城區文化精神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靜安區以“文化為魂”,積極營造靜安文化品牌的城區公共文化建設,并融入文化元素提升城區環境品質。
基于靜安區文化發展規劃、城市公共雕塑發展規劃,通過靜安國際雕塑展這一政府主導城市公共產品--文化品牌建設的創舉,加快靜安文化品牌的塑造。2010世博靜安國際雕塑展的舉辦,將全面展現靜安區中西文化交匯、時尚經典互動的城區特點,在商、旅、文相結合的思路下,不但營造出靜安經典雅致的人文環境,也多角度地展現了靜安獨特的人文魅力和城區品味。使靜安的城市活力、文化魅力、城市精神交相輝映,為實現“國際靜安”的建設目標提供文化支撐。
作品介紹
從靜安國際雕塑展中,果真不乏具有強烈沖擊力震懾力的世界級頂級作品。
雕塑和音樂,繆斯九神中一對性格大異的孿生姐妹,雕塑是“靜止的音樂”,而音樂是“躍動的雕塑”。但是,被載入西方藝術史冊的藝術大師阿曼•皮埃爾•費爾南德茲的系列參展作品《男低音》、《音樂之神》、《音樂的力量》、《智慧之音》、《美麗時刻》等,打破了雕塑和音樂的“個性界限”,把這對姐妹合成了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把四、五把提琴進行了不同方式的切割、分解、組合、集成,賦靜態雕塑以音樂的靈魂及功能。這一連串美妙的“音樂雕塑”,被綴在靜安雕塑公園“七彩花帶”作成的“五線譜”上,人們能夠從中“聽”同時也“看”到提琴奏出的各種主題旋律。
雕塑展中有不少作品大膽采用了新穎的材料與主題結合方式,完全跳出了人們的邏輯思維范圍,但視覺效果又是那么傳神入化。一座體態高大卻又輕盈通透的“風向車”正在靜安雕塑公園石門路主入口處轉動。這是世界級藝術大師法國雕塑家菲利普•伊其理以中國剪紙手法,把厚厚的鋼板“剪裁”出形態,再著黑色氟碳漆而成。它是一座可體現藝術“風向”的城市雕塑,同時還是一座“社會風向標”——指示出東方與西方、古老與現代融合的某種趨勢和途徑。
美國女雕塑家芭芭拉•愛德斯坦嘗試用雕塑來表現水。她的作品《生命之水》陳列在靜安雕塑公園長廊南的花架前廣場。《紅樓夢》主角曾把女人比作“用水做的”;而此刻,這位來自西方的女性,竟然能夠用至硬的“金”——銅與鐵來塑造至柔的水,以及水獨有的無處不在的張力,體現出“上善若水”的東方精神。
以非傳統性公共裝置藝術著稱的比利時藝術家阿納•奎茲擅長用“木”來雕塑“火”。他的名噪西方的木質城雕杰作“火焰”系列將首次出現在亞洲,出現在中國。靜安雕塑公園的曲折回廊前,數以千計的特制木棒,在嚴密籌劃下隨意疊合,然后被噴涂上整片的火紅。白天光彩斑駁,入夜燈影搖曳,恢宏的景象與藝術的激情,會讓每個觀賞者的心潮隨之澎湃。
常說藝術是藝術家的主觀體現,而靜安雕塑展精選的展品中,卻充溢著藝術家廣泛的社會取向和與外界交流的強烈意愿。
法國雕塑大師瑞切特•凱莫搜集世界各大城市市政設施的標志圖案制成的各種膚色而又面容夸張的具有城市肌理的《世界兒童》,鮮明地表述了未來世界應永久保存歷史文化記憶的理念。瑞莫理念獲得了上海的認同,《世界兒童》已被選作上海世博園區沿江景觀帶,作為上海的永久性公共雕塑。與此異曲同工的還有西班牙著名雕塑家喬瑪•帕蘭薩的《我們》,它擷取了包括中文在內的多國有代表性的文字、字母,塑造了一個可窺見五臟六肺的“透明人”,這應是象征人與人之間坦誠相待、肝膽相照,以便永遠和平友好,構成“我們”共同而永恒的未來世界。用雕塑賦予無情水、火以飽滿情感,用雕塑對話自然、剪裁歷史、凝結時間,用雕塑來具象心靈的顫動、抽象時代的精神——在靜安國際雕塑展精彩紛呈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各國大師對藝術的深刻理解、執著追求和精湛功力,我們聽到了他們對“藝術,讓生活更美好”的衷心祝愿。
科技創新
城市雕塑一向被稱為“高雅藝術”,如何使上述眾多藝術精品為更多的民眾所理解、所喜愛,是許多雕塑展都會遇到的難題。靜安國際雕塑展主辦方與中國移動通信合作,首創使用高科技手段輔助觀展——二維碼信息下載。所有使用可上網手機的觀眾都能在現場了解更多展品信息,觀眾可免費下載二維碼掃描軟件安裝到手機上,只要把手機攝像頭對準雕塑銘牌上的二維碼掃描,即可在手機上獲得雕塑的詳細信息,包括作品圖片、作品解讀及藝術家簡介。或者可以將作品信息推送至自己及好友的郵箱,以供收藏及轉發、分享。同時,觀眾還能對這些雕塑進行評價,包括對雕塑本身的藝術性、思想性等表達自己的看法,免費發送并反饋。這就大大提高了觀眾與雕塑展互動的機率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