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在香港歷史博物館看的“歷久長新--旗袍的變奏”展覽,通過展出280件旗袍、400多張照片及9項錄象節目,介紹了旗袍的淵源、1920至1960年代社會及文化的轉變與旗袍發展的關系;亦展示1970年代后,旗袍雖然在日常服裝的領域走向衰微,但如何仍以不同的形式持續的存在;以及當代的時裝設計師如何將之時裝化、現代化,使其得以持續的發展。

1937年結伴逛街的旗袍女子

1910至1920年初,時尚初現。

用于旗袍的花鈕

40年代的兒童旗袍

40、50年代的格子旗袍

左邊為抗戰時期,北京的日本商社職員穿著旗袍在做操;右為戴墨鏡的時髦旗袍女

30、40年代摩登上海的良友雜志上的旗袍女郎;廣生行的宣傳廣告畫

五六十年代的旗袍偏向簡潔
當年今日話旗袍
旗袍原指清朝八旗婦女的長袍。戀衣癖嚴重的張愛玲在《更衣記》里寫現代旗袍之前的那段中國女性著裝:“我們不大能夠想象過去的世界,這么迂緩,安靜,齊整--在滿清三百年的統治下,女人竟沒有什么時裝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著同樣的衣服而不覺得厭煩。從十七世紀中葉直到十九世紀末,流行著極度寬大的衫褲,有一種四平八穩的沉著氣象。領圈很低,有等于無!1920年代,隨著生活的轉變,這樣的長袍經過改良,成為了一種新式旗袍,寬身、線條平直、袍身布滿精致的刺繡,逐漸發展成為了現代概念的旗袍。
1930-1940年代,是旗袍發展的黃金時期,由于受西方服飾的影響,旗袍設計變得窄身修長,兩側開高衩,盡顯中國女性的體態美,旗袍成為中國婦女最普遍的服飾。當時的國民政府頒布的〈制服條例〉里,將旗袍列為了女子禮服,而一些西方的時裝設計大師,最著名者如法國的Paul Poiret,已陸續將中國女裝風格結合于自己的時裝設計上,美籍華裔女星黃柳霜在走紅時期就曾把中國女裝帶入好萊塢,首席艷星Marlene Dietrich在1932年主演的〈上?燔嚒抵袔鸷萌R塢電影的中國題材熱,中國服裝自然也成為一種吸引力,許多在華的外國女性在那時已經開始嘗試穿華服,這些都帶動了旗袍的改良和流行風潮。尤其是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大都會里,婦女紛紛穿著旗袍為時尚,〈良友〉、〈婦人畫報〉等女性雜志和廣告牌上紛紛刊登各種旗袍款式的摩登照,1930年先施公司的對抗洋貨時裝的國貨“時裝表演大會”上,就專門有兩組“短旗袍”和“長旗袍”的系列。
1950年代后,雖然越來越少人以旗袍作為日常服飾,但一些女性領導如一生執愛旗袍的宋慶齡,或領導人夫人出席國事外交場合時,仍然將旗袍當作禮服,加強了它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至1960年代末,隨著大量西式成衣的出現,旗袍在日常服裝領域里,逐漸走向了衰微。

香港政府出版的1970年日本萬國博覽會小冊子上突出了穿旗袍的香港女子形象

1960年,香港灣仔,穿旗袍的女子,由香港攝影家邱良先生所攝

1960年香港海港邊的紅色旗袍女子背影

左邊為《蘇絲黃的世界》里女主角扮演者關南茜穿著緊身高開叉旗袍的性感形象;右為1960年女星吳麗君的旗袍照

影星林黛的兩款黑白色刺繡蕾絲旗袍,手工皆異常精細。

穿旗袍的港姐朱玲玲

左邊:2002年,港星楊紫瓊穿著這件旗袍參加的第55屆戛納電影節;右邊:1977年朱玲玲參加香港小姐競選的旗袍。

梅艷芳于2002年的演唱會上曾穿著這身旗袍,整件都釘上珠片

右一蕭芳芳的旗袍大部分由其母親成家禾女士設計。

左圖右邊旗袍為施南生1996年和徐克導演結婚時候穿的旗袍,其他兩件為伴娘服裝,都由張叔平先生設計

現代改良旗袍
時代轉變,當旗袍在內地幾近銷聲匿跡時,它在香港依舊以不同的面貌出現,在不同的領域都持續存在。當時旗袍存在的其中一個主要形式是校服,很多學校秉承傳統,繼續以旗袍為校服,似香港人對這個傳統服裝仍一直保留著鮮明的印象。曾于香港創立儀態學校的華慧娜女士說:“我從中學時期開始就穿旗袍,絕對是一位旗袍愛好者,其實旗袍既不會過時,又可以于不同場合穿著,只要身材不走樣的話,絕對可以穿上十年八載!
此外選美是保存及傳揚旗袍的另一重要途徑,自1973年起,每年一度的香港小姐選舉,參賽者穿著旗袍的環節,通過電視傳播而深入人心。這次展覽中最矚目的展品之一,就是當年朱玲玲參加1977年香港小姐競選時穿的綠色旗袍,旁邊的錄象里顯示她當時得獎已經多位香港小姐穿著旗袍的片段,其中也包括了之后在〈花樣年華〉中將旗袍穿得風情萬種的1983年29號的香港小姐比賽中的張曼玉。
當香港代表前往海外參加國際性選美時,亦多以旗袍為民族服裝,以推廣其作為“民族服裝”的觀念,在香港政府出版的1970年日本萬國博覽會小冊子上,也有特別突出的穿旗袍的香港女子形象。而香港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以旗袍形象示人,1960年,在香港灣仔,攝影家邱良先生就曾拍下兩位身穿旗袍的香港女子的背影,過膝的開衩旗袍,腰身緊繃貼體,充分顯示女性體形的曲線美,風姿綽約,引人遐想。
在這次展覽中最特別部分,就是剪輯了40多斷國、粵語電影中多位女星穿旗袍片段的影象集〈光影中的旗袍〉,和香港各時期一些著名女明星的旗袍展示。尤其是香港五六十年代的著名女星林黛一組精致起旗袍,其中黑白兩款鏤空蕾絲旗袍,手工完全不亞于當今的高級定制服;而另一位香港女星蕭芳芳的旗袍,當中更包括了其母親成家禾為她設計,與1967年榮獲香港十大影星金球獎時穿的旗袍;此外還有施南生1996年和徐克導演結婚時候穿的旗袍和伴娘禮服,皆由張叔平先生設計,2002年,港星楊紫瓊參加的第55屆戛納電影節所穿的旗袍亦有展示,而最讓人感慨感懷的則是2002、3年梅艷芳于演唱會上曾穿著兩件旗袍,其中一件整件都釘上珠片,異常華美。
如今,旗袍已成為超越潮流的經典,也成為了現代設計的靈感來源,亦是重新被詮釋的對象。近十幾年來,旗袍的元素不斷的被引進到現代設計當中,而旗袍在用料、領子、袖子、裙沿、滾邊及紐扣等細節上,也在產生著無窮的變化,不停的加入進新時代元素,被現代的時裝設計師更廣泛的演繹,讓它有了更大的空間,被持續的發展下去。
閱讀原文請點擊
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