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奢侈品牌一年的銷售額超過1000億歐元,而在核心市場更擁有2倍甚至3倍的年增長率,這樣的成績顯然使私募資本們(Private Equity Firms)眼饞不已、摩拳擦掌。而另一方面,在意大利一些奢侈品牌面對增長如此迅速的龐大市場,也逐漸感覺到資金不足。
從2001年開始,已有大量私募資本借品牌兼并等機會進入時尚產業,時尚品牌公司借助這筆資金實現擴張品牌、增加產品線、掌控新渠道、打開新市場(如中國、印度、俄羅斯)。
9月初,英國私募資本集團
Permira斥資26億歐元(35億美金),完成了對
Valentino集團的收購。次日品牌創始人Valentino Garavani宣布辭職。這一事件倍受矚目。
雖然Permira集團事后拒絕透露經營戰略——保持集團整體經營還是單提"Valentino"品牌出來,但從米蘭銀行Banca公布的股本報告依然可以找到一些信息。
銀行分析人士認為,Permira對建立"Valentino"品牌和"
Hugo Boss"品牌間的協作存在興趣( "Hugo Boss"品牌的部分所有權屬Valentino集團,Permira也已將其列為收購目標)。
Valentino是意大利最著名的品牌之一,但獲得全球范圍的"顯赫地位"依然有一段路要走。2006年,Valentino銷售額為
2.4億歐元,盈利
0.4億歐元(同比增長16%),這樣的數據與
Giorgio Armani 15億歐元銷售額、
3億歐元盈利(同比增長15%)相比,顯然遜色不少。而Hugo Boss的年銷售額與Giorgio Armani近似,約為15億歐元。
因此,分析人士認為Permira可能把會Hugo Boss與Valentino集團其他業務合并。而將"Valentino"品牌單提出來,大力
拓展亞洲市場和歐洲薄弱市場,同時擴展產品線,投入更多精力在皮革產品、配飾和Valentino Garavani上。他們建議Valentino可以考慮通過稍低的價格與更時尚的產品線贏得新一代品牌擁護者。
此外,分析報告中指出,Permira期待前三年的投資回報至少為
30%。
對于那些擔憂自身在全球奢侈品市場地位的意大利品牌,私募資本公司頗具吸引力。奢侈品消費專家、
Bain & Company合伙人Claudia D'Arpizio認為,一個年收入1~2億歐元的中等規模奢侈品牌,只有占領至少30個國家的市場才稱得上成功。而達到這樣的市場規模需要公司各層次的高水準管理,單憑CEO是不可能的。
另一個例子,07年7月內衣設計師
La Perla同意出售品牌的多半股權給舊金山私募資本公司JH Partners。JH Partners的合伙人Jeff Hansen說:"La Perla是非常成功的家族企業,我們的目標就是幫助她開拓全球市場,尤其是美國和遠東。"
2005年,La Perla在實現銷售1.9億歐元的情況下虧損2300萬歐元,這樣的業績曾嚇退了JH Partners之前的多家有意合作的出資方。
當然,拒絕私募資本的也有,比如
Cerruti 1815、
Piazza Sempione和
Limoni。
然而,私募資本的影響力可能很快超出"感到壓力的中型奢侈品公司"這個范疇。
來自米蘭Bocconi大學的"時尚與設計管理"專業教師Stefania Saviolo認為,只有那些意大利時尚巨頭才可能不受私募資本影響,比如
Gucci、
Giorgio Armani這些財力雄厚的集團公司。
她的另一個觀點是,私募資本介入的品牌也不能確保會成功。
Bruno Magli品牌就是一個例子。Bruno Magli在2001年以3000億里拉的價格(約1.4億美金)被保加利亞私募資本公司Opera收購,因業績不良于07年2月被轉售給英國投資基金Fortelus Capital。
Saviolo相信私募資本收購或入股像Valentino這樣的公司最大風險在于:品牌離開了創始人是否還能保持健康甚至生命力。品牌與其創世人或家族間那種無形的聯系一旦割斷,所帶來的影響不可預測。
一些私募資本表示他們認識到了這一問題。來自JH Partners 的Hansen說:"我們公司扮演的是長期投資者與合伙人,我們是確認La Perla依然由該家族經營后,才做出投資決定"。
Claudia D'Arpizio提到了另一個風險:那些小型或中型品牌公司是否都已經做好了擴張準備。大集團的發展戰略不能簡單復制,一些品牌其實并沒有做好全球化的準備。
Stefania Saviolo提出了
Mariella Burani的例子供私募資本們借鑒。Mariella Burani旗下原有皮革品公司Braccialini、Coccinelle和Baldinini,私募資本通過對多家皮革配飾品公司和珠寶公司充滿侵略性的收購行動,從創始人手里逐漸接管了整個集團業務,為選擇性地開拓國際市場做好了準備。
Private equity firms ready to cash in on luxury br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