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進入清代宮廷的時間不晚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而已發現的帶有制造年款的翡翠作品最早為乾隆時期的器物。
獸面夔紋帝王圖——陳設用品清代宮廷翡翠陳設品的設計與玉陳設品的設計目的、設計過程大致相同,受宮廷繪畫的影響很大,甚至有很多宮廷畫家直接參與,因此作品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這一點在玉質圖畫作品、人物與動物作品以及常用的裝飾圖案上表現得尤其明顯,例如在翠山子、翠插屏上,作品構圖有主題,布局的層次、人物及景物的表現皆具繪畫風格。動物作品的制作造型準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寫生功底。清宮翡翠器中還有一些仿古作品,器皿多仿青銅器,如翠觚、翠爐一類,紋飾有獸面紋、蕉葉紋、夔龍紋等。這種仿古器多創作于清中期。
翠花鳥花插 清 高25cm 口徑5.9×8cm
翠呈青綠色,局部有深綠及黃褐色。花插較高,呈樹樁形,主桿粗大,內可插物。花插的外壁 鏤雕牡丹花枝,枝上立著禽鳥。下配以鏤空雕花紅木座。
花插屬陳設用品,內可插物。明代玉器中已有花插,多呈筒狀。清代的玉花插樣式較多,其中樹樁形花插較為典型。這件花插所用翠料有較高的透明度,局部綠色深重,屬高檔材料,是清代宮廷的重要陳設器。
翠夔耳獸面紋爐 清 通高10.3cm 口徑9.2cm
翠色青白,局部綠色。爐為圓形,壁較直,腹部飾凸起的獸面紋。爐身兩側有對稱的夔式耳,夔形較扁,獸頭,細身。爐蓋較高,花蕾式鈕,蓋面飾獸面紋。爐下三矮足。
古代玉爐多為燒香而做,現存最早的玉爐為宋元時代的作品。明代玉爐開始增多,多無蓋,實用性較強。清代宮廷制造的玉爐是從明代玉爐演變而來同時又仿古彝器,增加了裝飾效果,多用于陳設。
翠太平有象磬 清 高25.5cm 寬26.5cm 厚1.4cm
翠質優良,局部色較深。作品呈片狀,依形琢線,呈大象形狀。其中一面全身雕云紋,中部開光篆書“太平有象”四字。磬架為紫檀木質,透雕花葉紋。
作品為平面的大象圖案,含太平有象之意,表示天下太平。“天下太平”一詞見于《漢書·王莽傳·上》:“天下太平,五谷成熟”,這是古代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的社會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