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佩戴手表的人通常都有不止一塊手表,而且價位從幾千元到幾萬元的款式都有涉及。不戴表的人覺得這屬于人傻錢多的行為,表示不能理解。不就是一個用來看時間的工具嗎?至于花這么多錢,玩這么多花樣嗎?
資深表友還是新人的時候通常也會有類似的靈魂拷問,但這是一個存在消費對比的時代。衣服、鞋子、汽車跟手表一樣,如果只是滿足基礎功能,那為何有那么多人追求大品牌?
手表的品牌等級高低劃分非常細致,新手進來難免會眼花繚亂,而且它們的價錢差距十分懸殊。下面以發燒友的視角,講述一下一般人的玩表心路歷程。

第一階段:
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身邊家庭條件好的朋友都有戴手表的習慣,于是自己也盤算著買塊手表戴戴。做足了功課,發現新手買表通常都是在卡西歐和天梭之間選擇。機械表普遍要比電子表貴,最便宜的入門機械表就要三四千。卡西歐有不少明星和時尚潮人背書,一千多就可以搞定,而且不掉面子,果斷入手。
第二階段:
聽別人說機械表戴起來顯得成熟,覺得有道理。于是在天梭、美度、浪琴之間徘徊。天梭、美度雖然價錢便宜但品牌形象比較拉垮。浪琴一萬出頭好歹也是沒落貴族,咬咬牙選擇浪琴。戴了機械表才發現,走時都會有誤差不如卡西歐精準。稍微一兩天沒戴,手表就會停走。
第三階段:
戴習慣了機械表,只要兩天不戴手表就感覺手腕空蕩蕩的。三十來歲的人了,應該要搞一塊上檔次的手表了。在豪雅、帝舵和萬國、卡地亞之間進行分析。萬國、卡地亞雖然要3-4萬,但跟勞力士屬于一個檔次都是豪華表。而豪雅和帝舵雖然便宜了一萬多,但實際跟浪琴差不多的水平。這個時候也明白了,這些手表的很多款式實際上都使用的ETA或者SW的通用機芯。
第四階段:
買了萬國、卡地亞沒多久,開始對手表機芯感興趣了。通用機芯的表雖然戴著也挺不錯,但好像始終缺點自己的核心科技。萬國和卡地亞后續雖然也有自產機芯,但好像沒有歐米茄跟勞力士的厲害。而歐米茄論技術又不亞于勞力士,價格跟萬國、卡地亞差不多,果斷入手歐米茄最具性價比的海馬300或者蝶飛。
第五階段:
勞力士實在太火了,歐米茄雖然各方面都不輸勞力士,但知名度就是沒勞力士高。不過勞力士太過分了,那些爛大街的款式居然各個都有溢價,隨便一個款式都要10多萬。10萬塊錢的預算都可以輕松入手積家月相或者寶珀五十噚了,而且都比勞力士品牌檔次更高。還是一步到位,搞個積家或者寶珀吧。不過它們這些自產機芯品牌的手表,維修和保養實在太貴了。
第六階段:
還是勞力士香,在中國戴著勞力士就沒有人不認識。怪不得汽車里面始終是BBA銷量最高,跟勞力士的群眾基礎一樣。對于普通人而言戴勞力士開BBA就是老板的象征。而且勞力士的保值率也是真的高,畢竟市場價流通率和認可程度大。看來除了頂級品牌百達翡麗、愛彼、江詩丹頓這些,其他品牌確實都不如勞力士。
第七階段:
等熬到四五十歲終于成功了,可以花不到一個月的收入輕松買到百達翡麗的時候。突然覺得不管自己戴什么手表都能成為全場的焦點。真正戴上百達翡麗了,也沒有年輕時候的那種喜悅感。似乎歲月的沉淀告訴我們,當你的實力達到頂級的時候,頂級腕表也只不過是個錦上添花的裝飾品而已。
手表確實主要打造的就是一個品牌概念,只要你是一個擁有上進心的人,且一直處于上升通道。一旦對手表感興趣,開始踏入這個圈子,那么你的買表旅程短時間就很難停止。跟其他的奢侈品邏輯一樣,優秀的人通常都會認為自己值得擁有更好的。那么,你現在的戴表旅程處于哪個階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