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國研究古生物與地層、構造演化與古環境響應領域的科學家,也是中國第一位從陸路進入南極內陸的女科學考察隊員,曾兩次追夢南極,被贊為“中國的極地玫瑰”。她就是韋利杰,“極地探路者”中的女性楷模。
在深入南極考察的科學家中,不乏女性身影,韋利杰就是這群女性科學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在雪龍號上,她是隊友眼中“傳說中的姑娘”;在媒體視野里,她是一個閃亮的新聞點;在朋友眼里,她就是個外表嬌小文靜、內心堅強敢于追夢的不凡女子。
恩師領進門,機會靠個人
大學時期,韋利杰就讀于邢臺師專地理系,對地理知識初步系統地學習,使她深深著迷。但畢業后她并沒能如愿進入這個領域,而是結婚生子過上了平靜的生活。但出于對科研工作的渴望,韋利杰的內心一直波瀾不平。
成為中科院極地科考首席科學家劉小漢的學生后,她開始了與南極的不解之緣!耙驗閯⒗蠋熓堑谝慌蠘O科考隊員,參加了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建設,前后進入南極多次,他是對南極科考工作做過貢獻的人,也有著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的知識。劉老師經常帶我們參加一些基地會議和學術討論,給了我們更多的學習機會。我聽得最多,也是最愿意聽的就是劉老師和南極前輩們講述南極故事——’’殺人風’’’’深不見底的冰裂隙’’’’伸手不見五指的白化天氣’’等。”韋利杰說到,“南極有許多人類還沒有踏足的地方,是科研的天堂,能做南極方面的科學探索是機遇,也是挑戰!
從2006年開始,韋利杰幾乎每年都會和劉小漢老師一起去青藏高原野外考察2個月左右,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進行實地調查和系統采樣,對于艱苦的環境比較適應。正是她敢于攀登與吃苦耐勞的日常表現,給了導師劉小漢深刻的印象。于是當2009年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再次組織南極科考隊并首次決定選派女科考隊員深入南極內陸時,劉小漢第一個想到并推薦的就是韋利杰。現在回想起來,韋利杰仍然心存感激:“老師的南極經歷和事跡深深影響著我,使我一直向往南極這片神秘的領域。能去南極內陸考察要感謝極地辦和劉老師,感謝他們給了我踏足南極內陸的機會,讓我開始了一段和過去截然不同的人生。”
出發!去往心中的“天堂”
第一次出發去南極時韋利杰并沒有擔憂,長期以來的野外考察經歷讓她對這次的考察工作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但是真的進入到南極內陸以后,她才發現,完全不是想象中的那樣。
2009年10月—2010年4月,中國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深入南極內陸腹地執行第五次格羅夫山地區科學考察,韋利杰第一次南極之行就直接前往了最危險的地方。
對于女同志來說,首先要克服的困難就是上廁所和洗澡。“當時的科考服是連體的,在野外上廁所需要整個都脫掉,而且里面穿的羽絨內膽也是連體的。在零下30多度,8級以上大風的情況下,上廁所真是要鼓足很大的勇氣。”韋利杰說。
因為環境特殊,所以一進南極內陸就不能再洗澡了,男同志們為了方便和衛生,多數會選擇剔光頭,但女同志在這件事上始終會有些心理障礙。韋利杰如今回憶起來,剛開始的那幾天真是難熬,但對艱苦生活適應性極強的她經過一星期的調整后,就已經適應了在南極的生活節奏。
除了生活上的不便,大自然的可怕之處也讓韋利杰考察路上的每一步都險象環生!案窳_夫山地區地形復雜,冰山起伏,冰裂隙密集,一旦掉入其中基本沒有生還希望,因此也被稱為地獄之門。”她介紹道,“更危險的是,南極冰蓋上的冰裂縫多被浮雪覆蓋,只有踩上去或雪地車軋開后才能看到!
冰裂縫究竟有多駭人,韋利杰有親身體驗。進入格羅夫山第一天,她在和兩名隊員去梅森峰東邊冰溝采樣時,突然腳下一軟,身體本能地向前一趴,她才發現一條腿已經陷在冰縫里。當時真是嚇得“霎時出了一身冷汗”,她把腿拔出來驚魂未定地坐在雪地上,才發現這條冰縫恰好有她腳長那么寬。
在格羅夫山,十級大風是?,甚至經常會出現低吹雪、白化天氣等極端氣候!氨┐虻綔責岬哪樕舷热诨缓篑R上結成冰,如同刀割,疼痛難忍。野外考察采樣和記錄有時要摘下手套,如果不小心碰到鐵器,立馬會被粘住,撕下來就是掉一層皮。”韋利杰回憶道。
格羅夫山極具科考價值而備受全球關注,首次南極之行,韋利杰的任務是進行“新生代沉積巖及其孢粉”的研究,要提取足量的植物孢粉采集巖石樣本,并進行冰川地貌調查,為研究南極冰蓋塌縮的時代和規模以及南極冰帶的演化歷史取得野外第一手資料。那次出征,韋利杰出色地完成了各項考察任務,她采集到新生代沉積巖漂礫116塊,被評為優秀科考隊員,也因此被稱為在南極綻放的中國科考“極地玫瑰”。
在韋利杰看來,南極有許多人類還沒有踏足的地方,是科研的“天堂”,能做南極方面的科學探索是機遇,也是挑戰。然而,“天堂”對于工作和生活來說異常的艱苦,對女性尤甚,她認為地質科考工作沒有性別之分,每個人都要盡力完成自己的任務。想獨立完成工作,就得“把自己當男人看!薄
2013年,韋利杰進入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力學研究所。地質力學研究所是1956年由我國卓越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親手創立的,擁有科學的管理、求實與創新的科研氛圍和奉獻與協作的團隊。在對南極地學研究作出多項重要貢獻背后,是一支具有堅毅的性格、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和沸騰的熱血的地質人組成的科研團隊,他們在冰原上艱難跋涉,在冰裂隙中死里逃生,在暴風雪中勇往直前!白鳛槟贻p一輩的地質工作者,我非常有幸成為這個集體中的一員”,韋利杰說。
幾年后,韋利杰再次隨中國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返回南極這片“熱土”,前往南極長城站執行長城站及周邊地質考察。對她來說,這次回到長城站就如同回到思念已久的故鄉。
作為參加過南極內陸考察的隊員,韋利杰自認為危險重重的內陸考察都沒能難住自己,這次的長城站考察應該是“小事一樁”,可一到野外她才有所體會:冰融水形成的軟泥能吞沒整只鞋子,沒過膝蓋的積雪讓人寸步難行。由于當地溫差大,巖石容易破裂,一塊塊戳在地上如同刀刃,僅僅一天就割破了她帶的兩雙鞋。
雖然困難重重,但身負繁重任務的韋利杰仍覺得時間過得飛快。她表述,不管去到多么艱險的地方,身負多么艱巨的任務,她都不曾有過緊張害怕的念頭。“能來南極工作是可遇不可求的機會,所以在站期間沒有假期,如果天氣好,就算是年三十和初一也會外出工作!弊プ氋F機會,韋利杰將自己的命運與南極科考事業緊密相連,全心投入,推動我國南極科考事業這艘巨輪不斷破冰向前。
第33次考察,韋利杰和同事一起圓滿完成任務,完成了費爾德斯半島及附近島嶼的地質考察及采樣工作,采集樣品100余件,可為安第斯-南極半島造山帶的構造演化提供基礎資料。
歷經風雪,家仍是最溫暖的港灣
雖然千難萬險都難不倒韋利杰,但最讓她難熬的是對家人的思念。因為工作的需要,韋利杰經常前往野外,但出發時她從不讓家人送站。她直言,“我不喜歡這樣的離別”。
雖然不能經常陪在家人身邊,但她用自己的方式關心著家人、影響著女兒。她將自己的成長心得匯入寫給女兒的信中:“學習時經歷的’’苦’’會轉化成你今后取之不盡的財富。前進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挫折,沒關系,關鍵是要在失敗中吸取教訓、找出原因,保證今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也是收獲!
雖然擁有這樣一位“不在身邊的母親”,但韋利杰的女兒并無怨言,小小年紀的她便懂得:媽媽是為了祖國的“大家”才這樣的。
韋利杰的愛人更是以行動表示對她工作的支持以及對她的愛。因為韋利杰長期外出考察,她的愛人義不容辭地擔起了照顧家里老人孩子的任務,并且同時把工作做得也很出色,消除了韋利杰的一切后顧之憂。韋利杰說道:“他不僅是后勤保障,更是我的精神支柱。在好多方面都是因為有他的鼓勵,我才能繼續堅定前行!
還記得第一次準備出發去南極考察時,韋利杰的愛人并沒有對她特別語重心長的叮囑,就連送行也沒有過多的言語。直到回來之后和家人談心,她才知道當愛人和孩子了解了南極的危險之后,心里是滿滿的擔憂,當時只有9歲的孩子更是由于害怕媽媽遇到危險,晚上時長做噩夢哭醒了。但為了讓她能心無旁騖地完成國家交給的工作,家人對困難緘口不提,直到韋利杰圓滿完成考察任務回家后才吐露心聲。韋利杰感嘆道:“現在回想起來,心里對他們還有著歉疚!
懷揣著對地質研究工作的熱愛與激情,韋利杰仍然不斷前行,在她看來,深耕專業領域,貢獻智慧力量,就是回報祖國與社會最好的方式。作為中國第一戶外品牌的探路者,也同樣力求把戶外科技產品做到極致,以科技力量助力我國極地考察工作。
探路者自成立以來,始終致力于中國戶外運動發展,在專業科技的支持下,借助探路者自主研發的“極地仿生科技平臺”,以“戶外舒適,戶外安全”為核心,為探險地球三極(南極、北極、喜馬拉雅地區高海拔山峰)研發定制專業尖端戶外裝備系列。探路者已經連續13年用專業戶外裝備貼身護航南北極考察隊員,為他們提供極寒環境下工作的裝備保障,同時也不斷加強針對極地環境的戶外科技研發,為中國南北極科學考察隊提供更加專業的全套裝備保護。
為守護而生的溫度,應該有更多人共同感受。為向中國南北極考察隊致敬,也為了將同樣的極地保暖科技帶給廣大消費者,探路者現已開啟極地系列防寒服發售,其中的復刻版極地防寒服全球限量2000件!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