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珠寶制作工藝是融合了幾千年來世代手工藝匠人的智慧結晶,七千余年發展的玉雕工藝,始于商代的花絲工藝,盛行于明景泰的景泰藍工藝。從祖先留傳下來的古代珍品中,我們可以充分領略到這些豐富多樣、博大精深的手工藝技法,絕對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以及中國珠寶巨匠聰明才智的最佳見證。
燒藍不僅比景泰藍更加色彩豐富,而且工藝上也有很大不同,燒藍工藝首先是在銀質胎面上通過磨壓、勾與抬、鏤空和焊接掐制銀花絲等技術制成圖案,而后在圖案中點藍、燒藍,最后形成顏色艷麗的透明銀藍。
舊時的景泰藍藝術品是專供皇宮貴族享用,它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征,在昔日的皇 室圣地紫禁城、皇家園林頤和園里,我們還可以看到那時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景泰藍藝術珍品。
歷史最悠長的雕刻工藝——玉雕 中國玉雕工藝有長達七千余年持續發展的悠久歷史。它發源于中國本土,成熟,昌盛于封建社會,產生過無數能工巧匠,成就了無數盛載美譽的玉雕精品。這些玉雕大作不僅為歷代帝王,權貴和鑒賞家們使用玩賞,而且還被禮學家們詮釋美化,成為具備政治,宗教,道德,文化,財富等內涵的特殊藝術品,這是中國工藝文化中僅有的一種現象。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玉雕技藝逐漸繁榮成熟,尤其是現代工業技術為雕琢所用之后,更是使玉雕技藝大革新,一日千里。
最華麗的宮廷藝術——花絲鑲嵌花絲工藝又稱為細金工藝,最早始于商代,西漢后期金銀制的小頭飾開始盛行。在明清時期,花絲工藝被譽為燕京八絕之一。花絲工藝用料珍奇、工藝繁復,一向是皇家御用之物,屬于宮廷藝術,同時也是我國傳統奢侈品的傳統工藝之一,現已被文化部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最傳統的金屬雕刻藝術——鏨刻
翠羽必須從活的翠鳥身上拔取,才可保證顏色之鮮艷華麗,翠羽根據部位和工藝的不同,可以呈現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點翠的羽毛以翠藍色和雪青色為上品,加之鳥羽的自然紋理和幻彩光,整件作品富于變化,富麗堂皇又不失生動活潑。
最精細的金銀刻縷工藝——金銀錯金銀錯工藝最早始于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主要用于青銅器上的裝飾圖案。其表現手法為在器物表面上繪出精美圖案,以圖案之形鏨出槽溝,將純金或純銀拉成細絲或壓成薄片嵌入圖案中,而后打磨平整,拋光磨亮。
認證碼: |
|
匿名發表 | |
互聯網 觀潮網 |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