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參加了好多有意思的活動,ENJOY之余發現有些營銷模式的新概念開始體現。就像靈感忽現的點子,它隨時可能轉瞬即逝,于是逼迫懶惰的自己稍微整理一番,把這個尚未成熟的觀點拿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首先是功能復合型營銷
其實也不是什么新鮮事務,很多書店帶咖啡吧已經摸索著經營一段時間了。這里只不過拿出幾個新形式給想開發自己事業的朋友們多些選擇方式罷了。
頂層畫廊酒吧的創意也是很不錯的,白天看畫,晚上在藝術的環境里搖逸。據說很多畫家沒有經濟能力辦畫展,老板娘會通過一兩幅畫來抵,這是新型服務業盈利的標準雙贏模式,我不是只會賺你的錢,我是幫你賺錢(打造知名度)的同時提高了我的品位與收益。不過老板娘的背景不容小覷,媒體出身的她擁有的良好人際關系資源不是隨便能積累起來的。
ENO和
SOURCE也是如此,既是產品的店鋪又是活動的場所。很難說他們以后以地標性的時尚場所盈利收入與產品收入的比重哪個會更大,至少每次活動的人氣已經快呈現一票難求的氣勢。做這個的前提條件是有足夠的資本來經營產品以及大面積的場地。
臺灣映象唱片公司更絕,在自己公司的旁邊開了一家咖啡館,以此作為唱片的零售點。倒是一個很不錯的賣點,關鍵是產品和場地間的聯系緊密,能產生復利。
接著是細分對沖式營銷
從
Zara、
Mango到
H&M是高檔產品低成本運作的產物,體現了時尚大無畏精神,呵呵!眾生平等,誰都可以消費類似大牌款式的時尚服裝了。但是反過來,大眾文化衫類卻開始細分有定位、高檔次的產品來滿足一部分潮人的需求。ENO、衫旗幟、the thing都是屬于這一類。類似The Thing 這類精細化工作品的存在,已經驚動高高在上的媒體。原來,他們可是被品牌追逐得都快不屑關注這泛濫的時尚了。
互動體驗式營銷
大型營銷終端近兩年反復叫囂體驗消費的概念,但老實講誰也沒做出個成功的模式出來大家奇聞共賞一下。其實不用搞那么大,小模式有時候可能反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一個老師探討創意和時尚的區別,其中一個是創意大部分是個體創作行為,時尚是人群形成潮流的生活模式。你自己可能沒有能力和技巧開發一種新模式的產品,但不妨礙你欣賞它和參與它的使用過程。所以,SOURCE涂鴉活動中主動曝光自己繪畫技巧的不多,對讓人在自己T恤上留圖的人不少。
小孩子很小就被雙親逼著去參加繪畫班,而成為繪畫大師的很少,難道就只能讓這個才能就此埋沒?不如參與ENO和潮人的涂鴉比賽好了。ENO的產品1/3出自ENO本身的設計師(但是要注意:不光是服裝設計師哦,更多的來自于平面、工業等各類設計師);1/3來自院校的師生,1/3就是普通的消費者!再弱小的人在這個世界上都希望留下一些自己的印記,那么準備好了么,只要你想,現在你就可以做到。
即使你不擅長藝術創作,當領導、做選擇總可以了吧。SOURCE自選式牛仔褲磨洗樣式多種多樣,挑一款你滿意的并不復雜,自然有人幫你完成你的產品。你可以謙虛的對別人說,你只是比別人些追求而已,呵呵。
最后是文化幽默式營銷
國人由于五千年儒家的思想教育都變得多少有些自我壓抑,試問大家你有多久沒有象孩子一樣開懷大笑了。就像《死了都要愛》里面唱的:別一開懷就怕受傷害。一直很羨慕國外的狂歡節,但是有多少人真的能夠在上海街頭把臉涂花,載歌載舞?!旅游經濟講究的是放松與開心。個人以為,什么時候掌握打開心門的鑰匙什么時候上海就能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時尚旅游城市。
貝納通新出來一本雜志
《Colors70》,應該是記錄了他從品牌初創到現在時間旅程中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點滴和片段。看上去很像是一本藝術類雜志,不過還好,內容并沒有用靈魂而非語言來說話。市井小民的生活躍然紙上,仿佛顯示了神的幽默。而且,這個時間旅程還有特制的音樂!貝納通為這個活動特制了一張CD,通過這一時期內所有流行的樂曲詮釋階段性文化發展的歷史。
來福士創意市集召集的鼓舞者也是二手市集的發起者,老朋友。原先都只是在偏僻的舊廠房自娛自樂,這次在人頭攢動的市中心商場開展活動,算是對雙方都進行了有益的宣傳,F場的氣氛只能用熱烈來形容,激昂的鼓點、幽默的說唱方式、打到興起自發的搖擺、跳起類似韓國帽子上翻飛的彩綢舞。周圍是觀眾拍打自身的投入、唱到抖包袱的地方大家會心的微笑,還有SOURCE齊聲唱票、呼喚得獎人名,現場表演的感受是任何媒體不能夠替代的。從這里我仿佛看到了時尚之都有些初露端倪。
而成為潮人的入場券并不難,可以說,只要你勇敢~跟我來。^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