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鏈,顧名思義,看著就像芝麻一樣的鏈子,的確也如此,它的樣子宛如一粒一粒芝麻串在一起。不過,表哥看著也很像自行車的鏈子,那為啥不叫“單車鏈”裝置呢?或許是那時候還不興自行車,也或者是這個名字也稍微有點“low”的緣故吧。言歸正傳,“芝麻鏈”是為解決發條輸出力矩存在差異引發鐘表走時不準這個問題而發明的一種類似芝麻串在一起的系統、結構或裝置。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這個比較罕見又超“華麗”的裝置。
配備“芝麻鏈”裝置的朗格TOURBILLON POUR LE MERITE系列760.032腕表,搭載由636個部件組成的“芝麻鏈”系統,朗格也是最早(1994年)將“芝麻鏈”系統成功引入腕表結構的,可謂這一技術的“開山鼻祖”。
通過背透可以一覽朗格機芯的“芝麻鏈”細節
朗格“芝麻鏈”系統全圖
以前曾是超“華麗”配備
我們都知道在表之前先有的鐘,很早的時候鐘也同樣存在著因為發條輸出力矩不同造成的走時不準的問題,雖然鐘的個頭兒都很大,今天我們一些人可能會感覺對大物件進行改造要容易些,但其實不然,因為在那個時代鐘的發明本就是一個新生事物,況且那時候科技知識也沒有今天這樣進步,所以解決這個問題必然不是想象那樣的容易。我們常說“時勢造英雄”,不僅如此,英雄對推動歷史的進步也是功不可沒。這個時候,大全才達芬奇老師曾經手繪一幅比較早期的“芝麻鏈”結構來解決這個大問題,不過最早可以查證的將“芝麻鏈”裝置應用于鐘表結構的則是1525年由鐘表師Jacob Zech所制作的時鐘。這個裝置的基本原理是通過連接發條盒的鏈條在錐形寶塔輪粗細不等的兩端間的運動,來抵消因發條輸出力矩前后不均而導致的走時不準的問題,聽起來很簡單,其實這當中需要進行復雜的數據計算,畢竟是科學技術嘛。如果常讀“腕表部落”的文章,我們很多朋友或許還會有所了解,立鐘也好,后來的座鐘也好,懷表也好,都不是一般老百姓消費得起的,它們更多是與宗教、政治、地位等相關聯,而且事實上,“芝麻鏈”這種細膩的結構也主要運用在天文鐘、航海鐘和部分座鐘和懷表中,讓本以價格高昂的鐘表更加高昂也是必然的結果,所以說,雖然這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裝置,但是一個出身就很超“華麗”的辦法。
搭載“芝麻鏈”系統的寶璣TRADITION 7047系列7047BR/G9/9ZU腕表,寶璣最早搭載“芝麻鏈”系統的腕表推出于2007年,且同時與陀飛輪搭配,這兩個系統在發明之初都是為“平衡”而來,有異曲同工之妙。
表盤有顯而易見的“芝麻鏈”細節
寶璣“芝麻鏈”系統全圖
今天還是超“華麗”配備
我們必須承認,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制表技術自然也是當仁不讓,解決發條輸出力矩差異的問題也就不是只有芝麻鏈這個辦法了,而且其它解決辦法甚至更簡單,更經濟。但是,就像我經常糾正一些朋友對制表技術看法有偏差的問題一樣,對此,我還要再“強調”一遍,工業品是工業品,奢侈品是奢侈品,二者的評價標準完全不同,前者側重效率甚至性價比,后者甚至根本都不care這些,因為它們是工藝品,甚至手工藝品,講究的是用心、細膩、甚至靈魂性的東西,而這些我們幾乎都不會對一般工業產品有同樣的期許。所以,“芝麻鏈”結構在今天已經純粹變身為錦上添花的奢侈品配備,與實用關系不大,只為欣賞、鑒賞或品位。況且依然在生產配備“芝麻鏈”結構腕表的表廠也就那么幾個,最早是朗格,也堪稱最經典的,后來寶璣、真力時等大牌也推出有“芝麻鏈”裝置的腕表(有趣的是,朗格、寶璣、真力時剛好分屬于三家最大的奢侈品集團厲峰、斯沃琪和路威酩軒。),還有部分獨立制表品牌也推出了“芝麻鏈”腕表,這些表的共同特點就是貴,而且很貴,比如寶璣一款配備芝麻鏈的腕表7047公價約138萬人民幣,而幾乎同樣一款沒有配備芝麻鏈的表7027公價也就約20萬人民幣,價格差異之大令人唏噓,當然,這兩款表的區別除了芝麻鏈的有無以外,還有陀飛輪的有無,不過陀飛輪是一項比較常見的復雜功能,稍有了解就能明白有無陀飛輪顯然不是這個價格差距,可見,這種巨大價格差距主要是源自“芝麻鏈”這個細膩、特別而超“華麗”的配備。
配備“芝麻鏈”裝置的真力時Academy Christophe Colomb Hurricane“哥倫布颶風芝麻鏈陀飛輪腕表”,最早發布于2013年日內瓦表展,在該表款中,“芝麻鏈”系統由585個零件組成。
表露在外的真力時“芝麻鏈”細節
真力時“芝麻鏈”系統全圖
總評:說這么多就是告訴大家,“芝麻鏈”是一個超“華麗”配備,看見配備這種系統的腕表一定要看仔細了價格,如果擁有這么一枚,您可要擦亮眼睛好好保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