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上海外灘美術館(RAM)與HUGO BOSS聯合正式公布第二屆“HUGO BOSS 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6位入圍藝術家名單,他們分別是關小(中國大陸)、黃博志(臺灣)、Vandy Rattana(萬迪拉塔納,柬埔寨)、Moe Satt(莫薩,緬甸)、Maria Taniguchi(谷口瑪麗亞,菲律賓)以及楊心廣(中國大陸)。此次入圍名單的公布也彰顯了新一屆“HUGO BOSS 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在繼續關注大中華地區的同時,亦將目光延伸至整個東南亞,關注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與對話。
作為HUGO BOSS藝術項目的一部分,“HUGO BOSS 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致力于推動藝術實踐與批判性思考,支持亞洲的全新文化挑戰,鼓勵審美、思想與文化的多樣性。“’’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是我們藝術贊助項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非常樂于看到這個面向優秀年輕藝術家的平臺又一次開放,尤其是在亞洲這一重要的文化環境中!癏UGO BOSS集團藝術項目負責人Hjördis Kettenbach博士表示。
第二屆“HUGO BOSS 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的參選作品來自十多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此次六位入圍藝術家群展將由上海外灘美術館策劃并執行,并于 2015年10月30日至2016年1月3日在上海外灘美術館舉辦,屆時將展出藝術家的代表作品以及為本次展覽專門創作的新作。最終得獎名單將根據此次群展的評選于11月宣布,獲獎藝術家將得到30萬人民幣獎金以支持其在今后的藝術發展。
上海外灘美術館館長、“HUGO BOSS 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評審委員會主席拉瑞斯·弗洛喬對于獎項的立意做出了闡釋,他指出, “’’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意圖在各類挑戰性的話題和上下文間發展出一種長期的、持續進行的、具有批判性的延伸、結合和對峙。我們認為亞洲是一種建構,也是一個尚需解答的問題,而非一個具有固定身份的地區。亞洲的多個組成部分都在不同層面上激活和分析了與其相關的、當下的變化,未來的發展,及對其歷史構成的陳述。”
由上海外灘美術館慎重挑選邀請的評審委員會是“HUGO BOSS 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決定性的組成部分,該委員會將提名、選擇入圍藝術家以及最終的獲勝者。2015年的評審委員會關鍵性地集結了來自各個機構和獨立個人的成員,他們都矢志不渝地關注和支持亞洲的藝術家與藝術項目。評委會由來自大中華、東南亞和國際重要藝術機構的知名館長、策展人,以及來自大中華及東南亞地區的獨立藝術家、策展人和批評家組成。他們深刻地洞見了今日亞洲當代藝術發展的緊迫性,并看到了面向未來的挑戰,他們的參與勢必會使這一獎項為亞洲當代藝術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本屆評委會主席由上海外灘美術館館長拉瑞斯·弗洛喬擔任,評委會成員包括:孟璐(Alexandra Munroe),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亞洲藝術部三星資深策展人;侯瀚如(Hou Hanru),策展人及藝術批評家,意大利國立二十一世紀當代藝術博物館(MAXXI)藝術總監;帕特里齊亞·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 (Patrizia Sandretto Re Rebaudengo),意大利都靈山德雷托·雷·雷包登戈基金會的創辦人與會長;烏特·梅塔·鮑爾(Ute Meta Bauer),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當代藝術中心的創始董事;長谷川祐子(Yuko Hasegawa),東京都現代美術館(MOT)首席策展人,第11屆沙迦雙年展策展人;陳瓊英(Arlette Quỳnh-Anh Trần), 駐越南策展人及作家;鄭慧華(Amy Cheng),駐臺北獨立策展人;鄭道煉(Doryun Chong),香港M+視覺文化博物館總策展人;段建宇(Duan Jianyu),藝術家,生活與工作于廣州;張奕滿(Heman Chong),新加坡藝術家、策展人及作家;凱倫·史密斯(Karen Smith),OCAT西安館的執行館長,現居上海 ;李棋(Li Qi),上海外灘美術館(RAM)的資深策展人;岳鴻飛(Robin Peckham),策展人及編輯,現居香港及北京。
作為項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屆大獎也為本地及國際公眾規劃了豐富的教育活動計劃。本屆教育活動由 ’’“閾限之間” 和 “當我們談論亞洲時我們在談論什么”兩部分組成,通過介紹前沿的思想和實踐,以多重角度、學科和領域來探究這一地區,同時特別聚焦于大中華區和東南亞的當代藝術的挑戰,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本屆教育計劃將于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在上海外灘美術館舉行,同時也會在東南亞入圍藝術家的所在城市展開。全部活動結束后有關記錄將于2016年結集出版。
入圍藝術家介紹
關小,1983年生于重慶,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
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美術學院的關小,創作涉及錄像、雕塑以及其他媒介,將世界展 現為一個平的、混合的局面。她采用獨特的視覺語言將多種材料進行互文,在作品中以多種角度探討“觀看”和“實踐”的可能性。
黃博志,1980年生于臺灣桃園,目前生活工作于臺灣新竹。
來自中國臺灣的藝術家黃博志在其多元化的藝術實踐中,主要探討農業、經濟、民生消費生產等議題,關注地區性歷史、社會生態演變。之前創作以繪畫和涂鴉為主,現在主要圍繞聲音和錄像作品展開,用數字技術呈現精巧的手工質量。
莫薩,1983年生于緬甸仰光,目前生活工作于緬甸仰光。
生活并工作于緬甸仰光的莫薩,從事視覺與行為藝術,作為千禧年后成長的年輕一代藝術家,有著與前輩不同的藝術觀念和實踐方式。莫薩的小型作品匯編包含了他之前在軍閥政府時期完成的行為表演和錄像作品,以及一部新的舞臺劇作品!笆帧笔瞧渥髌分幸粋重要的主題,其他各種形式的非語言表達方式在特殊的嚴密審查和政治壓迫時期成為了一套有力的藝術表現工具。這個標志來源于緬甸近來的歷史事件,具有廣泛的意義。2008年,他創立了“身體壓力”這個在緬甸的國際行為表演節。
谷口瑪麗亞,1981年生于菲律賓朗芒芽地,目前生活工作于菲律賓馬尼拉。
生于菲律賓的谷口瑪麗亞,不斷探索不同的材料和形態各異的物件,幾乎無所界限,形式從陶器到錄像。谷口瑪麗亞創作的巨幅單色繪畫形如磚塊。高大的塔狀結構陰森地步步逼近,成為她目“無題”系列中一個標志性的結構。根據一個特定的線性方案設計:橫向排列的長方形塊如同磚塊,構成了一面墻。這若干面墻體強烈地表現了她的藝術理念——方法建構和重構。同時持續地延綿在展場空間,給人們留下不同的印記。
萬迪拉塔納,1988年生于柬埔寨金邊,目前生活工作于金邊、巴黎和臺北。
來自柬埔寨的萬迪拉塔納,作品受到新聞攝影紀實性的啟迪,注重現場感,善于捕捉活動中的瞬間。他將鏡頭對準祖國,記錄下自然和人為災害,以及人在艱巨的環境下的生存狀態。此外,他還借助錄像進行抽象攝影的嘗試。記載和保存歷史檔案在柬埔寨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過去,在紅色高棉政權期間(1975-79年)許多重要的歷史文獻在血腥的文化清洗運動中流失。他的攝影作品不僅直面災難本身,更展現了幸存受害者戰后重建、療傷和康復的整個心路歷程。
楊心廣,1980年生于湖南長沙,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
生活于北京的楊心廣,用木料、陶土和石塊作為其雕塑的主要素材。作品對身體和觀者的現象學聯系,令人聯想起美國極簡主義雕塑。對材料與空間的開放性又與貧窮藝術如出一轍。楊心廣為人所熟知的是他對于各種自然媒材的運用。在他的創作中,“物”的隨機性選擇與“心”的偶然性結合,形成了極具玩味的組合關系。這層象征性的關系不僅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技巧,也是藝術家了解自己的一種方式。
關于HUGO BOSS藝術項目
藝術與時尚相互融合密不可分,它們的核心都是來自對創新和獨特創意的開辟。它們追求和探索新興事物,并展現最前沿的時代精神。為了促進這兩個領域的交流,HUGO BOSS于1995年發起并設立藝術項目,這也是集團企業文化的體現和延伸。 專注于現代藝術,HUGO BOSS支持了眾多高知名度的藝術展覽,鼓勵并給予知名藝術家創作平臺來展現他們的作品。 例如,Georg Baselitz(1995年和1996年)、Dennis Hopper(2001年),Olafur Eliasson(2005年),Josephine Meckseper(2007年),Jeff Koons(2012)和Konstantin Grcic(2014年)。此外,HUGO BOSS還發起了兩個獨立的獎項,以支持富有才華的藝術家并強調他們對藝術界的貢獻。成立于1996年,與紐約古根海姆基金會和博物館(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and Museum)合作, “HUGO BOSS大獎”(The HUGO BOSS Prize)已成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獎項之一,并為當代藝術做出具有深遠意義的貢獻。“HUGO BOSS 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于2013年成立,由上海外灘美術館策劃并執行,關注并推廣亞洲新銳當代藝術家。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