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戒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的墓葬中就發現了裝飾用的戒指,甘肅齊家文化遺址中也有銅質戒指出土。但最初,戒指并非是一種用來表達愛情的飾物,《五經要義》里面講到戴戒指是古代宮中妃嬪來例假或有身孕的的信號:宮中女官事先向妃嬪發放戒指,侍寢的妃子把銀指環戴在左手指上,侍寢之后在戴在右手指上;若是來例假或者有身孕,就戴一個金戒指表示。
到了漢魏以后,戒指才成為男女之間寄托感情的象征。古人一旦談起戀愛,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交換首飾,可比現在要房子要車子浪漫多了。
魏晉時期曾有一首《定情詩》里寫道兩個年輕男女一見鐘情,交換身上的各種飾物,其中“何以致殷勤,約指一雙銀”,講述的就是銀戒指作為定情信物的故事。戒指和感情發生聯系,極有可能是漢魏時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比如西域大宛國就有類似習俗,娶親前要以“金同心指環”為聘。
等到了唐朝,戒指更被賦予婚姻的意義,晚唐時期戒指已經可以作為訂婚信物之一。據《妝樓記》記載,當時有個叫何充的人送了一枚考究的指環給他心愛的小妾,可惜這個小妾拿著戒指去換了一個刺繡筆。何充知道后心里滿不是滋味,“此物洞仙與吾,欲保長年之好”,又急忙讓人贖回指環。可見,彼時的戒指跟現在的結婚戒指已經有差不多的含義,都是希望愛情“長久之好”。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于美麗的玉石,古人向來也是沒有什么抵抗力。在制作戒指方面,使用最廣泛的玉材就是軟玉,它的主要礦物成分為透閃石,次要礦物成分有陽起石及透輝石等。
古代產軟玉最著名的地區就是和田(古稱于闐),約在公元前20世紀,和田所產的玉就開始向東傳輸。至少在商代晚期(約公元前13世紀),和田所產的玉已經大量輸入中原內地,河南安陽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玉器中就有數件玉雕采用和田玉制成。
現在,和田玉這個名字已經不具有產地意義,國家標準規定軟玉都可以稱之為和田玉,而軟玉在中國新疆和青海、俄羅斯等地都有產出。
除了溫潤的玉石,各種珍奇的寶石也很受古代人民的喜愛。比如在宋朝時期,佩戴戒指蔚然成風,在當時的廣州蕃坊 ,人們“手指皆帶寶石”。宋朝時最值錢的戒指之一,就是貓眼寶石戒指。宋代筆記體著作《萍洲可談》曾有言,“最上者號貓兒眼睛,乃玉石也,光焰動灼,正如活者。”
在亞洲地區,人們相信貓眼寶石會帶給主人健康和財富,將其當成好運的象征。貓眼寶石在光線的照射下,表面會出現一條明亮的光帶,隨著寶石或光線的轉動,光帶也隨之移動,正如明亮的貓咪眼睛。雖然有許多種類的寶石都能產生貓眼效應,但在現代,貓眼指的就是金綠寶石貓眼,其他的必須在寶石名字前必須加上種類,如石英貓眼。
不過,貓眼在中國古代具體是指哪種寶石,可就沒那么清楚了。《石雅》曾對金綠寶石、祖母綠、軟玉貓眼等寶石種類進行考證,但具體現在也已無從分辨。
金綠寶石是一種鈹鋁氧化物, 分子式BeAl2O4, 實際金綠寶石礦物中常含有微量的鐵和鉻等組分,不同的微量元素使金綠寶石礦物產生不同的顏色。貓眼效應的產生是由于礦物內部存在的大量的金紅石包裹體,這些細長的包裹體密集平行排列,使入射到寶石內的光線經金紅石包體反射出來,經特別的切磨后,反射光集中成一條光帶而形成。
斯里蘭卡是高品質貓眼的主要產區,因此在古代,貓眼也被稱為“錫蘭貓眼”。在俄羅斯的烏拉爾地區,還產有一種能夠變換顏色的金綠寶石,在巴西,也有很高質量的金綠寶石出產。
清朝時民眾佩戴首飾的風氣受滿清皇族的影響很大。比如乾隆皇帝就是白玉的粉絲,而慈禧太后則是不折不扣的翡翠和碧璽發燒友。當時,滿清貴族男子都流行佩戴“扳指”在拇指上,打扮成文藝青年。扳指正是由射箭勾弦所用的韘(shè)演變而來,雖然后來八旗子弟大多荒廢箭術騎術成了普通青年,但扳指作為飾品可是越做越考究。
碧璽的礦物學名字叫電氣石。在中國古代,人們很早就開始認識和使用碧璽,但并沒有文獻描述何處有碧璽的礦藏開采,一般認為,中國古代的碧璽是從緬甸、斯里蘭卡等國輸入。碧璽的顏色十分豐富,是因為其中所含微量元素的不同:富含鐵的碧璽呈綠色、藍色,富含鎂的碧璽為黃色、富含鋰和錳的碧璽為玫瑰紅色,含鉻的碧璽呈深綠色。
慈禧太后是碧璽的忠實粉絲,死了也不忘把寶貝帶在身旁。慈禧下葬時,除了各種碧璽朝珠、碧璽手串、碧璽帽花、碧璽念珠、碧璽抱頭蓮,連腳下都踩著一對碧璽蓮花,根據記載,此物更是“重三十六兩八錢,估值七十五萬兩”。至于其他殮入棺中的珠寶首飾,則是數不勝數。放到現在看來,燒納稅人的錢,果真是一點都不心疼。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