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是這么說,但即便是12萬的金表,也還只是一只電子表。電子產品三五個月便技術更新,轉瞬便老朽無顏色,它們是時尚快消品。真喜歡表,那還是得回頭看看那些有積淀,有文化內核的鐘表。

追求價值感的品味人士還是相當多的,要不然你怎么解釋正在舉辦的2015年瑞士巴塞爾鐘表珠寶展的客似云來?近年來,這個“奢侈品中的奧斯卡”每年有2000多位展商參展,近10萬專業的觀眾買家和近2500家國際媒體,也出現了越來越多中國人的面孔,僅中國大陸地區,就有近3000名專業買家光臨巴塞爾。巴塞爾表展所代表的高檔鐘表業,也頻頻對中國市場送出秋波。
不過,中國鐘表行業怎么會眼睜睜看著世界名表來搶占自己的市場呢?
手表的歷史可追溯至270年前,而我國的手表制造歷史只有60年。別小看這短短的幾十年,它見證了中國時尚發展史和精密儀器工業制造史的一個側面。在 1955年初,在原天津華威鐘廠二樓的一個房間里,一個4位工人組成的制表小組,正在吭哧吭哧地研制中國的第一個手表。他們籌來400元,靠著小車床、小臺鉆、砂輪機和小銑床,以及一把0.25毫米的千分尺和游標卡尺這些非專業設備,花了3個多月時間,配出2只15鉆成品手表,3月24日這一天,撥響了中國制表業第一只表的嘀嗒聲。
半年后,18只長三針17鉆“細馬”手表,打上了“第一批試制”、“中國上!钡淖謽,也在上海如期完成了試制任務,掀開了我國手表工業史上劃時代的一頁。
《紅樓夢》里寫過十一次鐘表,那都是“西洋人”的;隔了一兩百年,這些嘀嗒嘀嗒聲,才流淌進一個新的歷史性時刻。
1956年底,國家投資建立了年產24萬只手表的天津手表廠;接著,制表業在工業發達的城市遍地開花,如上海、北京、廣州、南京、西安、石家莊、丹東、青島等地;這些國產表,囊括了大家耳熟能詳或者不能詳的上海牌、海鷗牌、首都牌、雙菱牌、東風牌、羊城牌、延安牌等等。雖然以現在的眼光去審視當時的這些機械表石英表,似乎不夠時髦,可是要知道,那可是在全國上下一片“藍螞蟻”的情況下!最摩登的上海姑娘,會把靛藍色的工裝多縫幾針,改成有腰身的款;會把里面洗得泛白的的確良衣領翻在工裝外面,就可以美得鼻孔朝天了——手上能戴著一個機械手表,那就堪比現在挎著香奈兒包包了。
記得1958年7月,上海牌手表首次上市試銷的時候,試銷單位上海第三百貨商店像辦喜事一樣,每只售價60元,第一批試銷100只,一開門就被搶購一空。一個上午辦理登記預售的顧客就超過1000人。連周恩來都購了一只上海牌手表,成為其最佳代言人。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手表可是名副其實的奢侈品,全國老百姓都以戴上海牌手表、騎永久牌自行車、聽紅燈牌收音機為榮。它可是最風光的結婚彩禮。
時間隨著手表的轉動過了數十年,世界早已滄海桑田,大家的眼界已經打開;現在,對中國手表業沖擊最大的,據說還不是外國名表,而是手機和佛珠。中國手表業也早已完成了一輪又一輪的洗牌和涅槃,傳統國營老廠的老思路已經刷新過,新的強手是飛亞達、海鷗、依波、羅西尼、天王、上海等集結時尚度與功能性于一身的新型腕表。其中,飛亞達更在自2011年開始便進駐瑞士巴塞爾鐘表展國際品牌館,成為國際腕表品牌。與此同時,其他的國產手表亦各自找準了自己的定位。
以前曾有句俗語稱“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過,對今天已經見過太多世面的中國人來說,“越是世界的,才越是民族的”,當你在能夠在世界同行當中經受住專業和時尚的考量之后,中國人才會再次對你趨之若鶩。沒有在新技術時代里精益求精的一顆心,恐怕連蘋果這樣的電子表都打不過呢!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