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至2015年3月8日,作為本屆上海雙年展“城市館”的首個分展場,上海新天地將以“景觀城市”為主題,在新天地南北里、新天地時尚購物中心及太平湖公園等區域,將涵蓋公共藝術、影像、裝置、身體藝術等多個領域的國內外優秀作品,帶給滬上市民與藝術愛好者。此次的“景觀城市”城市館主題展覽中,不僅通過展品的互動性與參與性,為公眾提供了獨特的觀展體驗和藝術氛圍,同時,也將上海雙年展延續到了城市空間,將當代藝術的先鋒精神注入公共空間,呈現出藝術與城市之間的互動與變化。
上海雙年展自誕生以來,不僅在學術層面上向世界展示當代藝術的最新成果,而且也在當代藝術與大眾間構建起了一座溝通交流的平臺。十八年來,上海雙年展與上海這座城市持續發生著積極互動的關系,它本身就是為了展示上海的藝術眼界、前瞻性與多元性而設立。在2012年,第九屆上海雙年展就通過“城市館”、“中山公園計劃”、“圓明學院”等單元,將雙年展置身于城市空間之中。
本屆雙年展延續了“城市館”的概念,以“城市車間”作為城市館的總主題,整體性地將上雙置身于多處城市公共空間之中,在回應中國城市化進程現實的同時,也更積極地建構與城市日常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實現個體、藝術家、品牌、作品、空間之間的相互粘性。“城市車間”的英文翻譯意譯為:URBAN=WORK&SHOP,即將“車間”英文workshop拆解開,形成“城市=生產/消費”之意。
本屆上海雙年展選取了上海在文化與商業上都具有代表性的“淮海路”及其延伸地帶的著名公共空間作為城市館分展場,以藝術的方式激活上海最具活力的藝術長廊,通過有層次的節點,有序引爆藝術與空間、品牌、傳播、觀眾之間的互動。本屆上海雙年展城市館由朱曄擔任策展人,而上海新天地,作為一個具有上海歷史文化風貌,中西融合的著名時尚文化地標,將成為“城市館”的第一站,率先拉開“城市車間”的帷幕。
在地性:此時此地萌芽的海派經驗
近代以來,綿延6公里的淮海路(舊稱“霞飛路”)猶如上海的文化臍帶,源源不斷地為這座遠東第一大都市供給著活力充沛的文化養分。從上海開埠至1949年,這條榮膺“遠東的香榭麗舍大道”的馬路堪稱上海的文化中心:海派建筑石庫門以及獨具法式風情的花園洋房與高級公寓在此云集;眾多精英與名流的故居在此守望文化;中共一大會址也在此孕育出了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以后,淮海路重現往日的商業輝煌,形成了著名的高品位消費的國際化商圈,彰顯著全國范圍內最獨樹一幟的城市品格——時尚摩登、浪漫情懷、年輕活力、精致高雅。
第10屆上海雙年展城市館“城市車間”的各個場館都座落在淮海路沿線以及其延伸地帶,濃縮著上海百年城市化進程的歷史精華;通過在時尚地標展示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顯露上海最具風尚精神的當代風貌與最為朝氣蓬勃的藝術生態。
再書寫:當代藝術重塑城市空間
城市空間既會自發性生成,也會協調性構成。文化與藝術重塑著城市空間的經濟屬性,再書寫著一個城市在它所屬國家與世界中的角色。盡管文化與藝術在當下社會的地位略遜于經濟建設,但是它潛移默化的協調性構成作用不容忽視。可以說,文化與藝術是日常生活的矯正器,它積極地介入到城市與社會之中,為固有的空間賦予嶄新的語義。這正是“城市車間”介入社會,完成對于第10屆上海雙年展總主題“社會工廠”的深度踐行。
空間格局:上海新天地休閑空間彰顯現代城市的空間特性
社會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曾說過“休閑文化是城市文化容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閑暇是孕育文化的母體。對于高強度勞作的都市人,休閑與娛樂的調節作用不容忽視,同時它也催生著城市文化,塑形著城市性格。上海新天地兼容有序地完成了上海城市風貌的華麗轉身——從石庫門(歷史性)轉型為休閑區(時尚性),貫通著室內空間(商場、飯店、咖啡館)與戶外空間(綠地、人工湖)。
在此次城市館的展覽中,上海新天地以“景觀城市”為主題,旨在探討在當代城市環境中,通過生產、消費、生活、行為等方式對城市景觀引發的改變,以及這種改變所帶來的人與城市乃至環境之間的新的可能性。多位國內外藝術家,將在通過裝置、影像、舞蹈等多種表現手法,在新天地帶來6件不同形態的藝術作品,呈現人與城市之間的互動和影響。在裝置藝術方面,來自瑞士的雅克·考夫曼的《秋葉》,以大量“竹”和“瓦”構成的“葉子”,在太平湖面上模擬秋葉飄零的景象;來自荷蘭的建筑事務所MVRDV則搭建起一座《垂直村落》,通過圖片、影像、模型和互動裝置,打造了一座立體而生動的城市縮影;影像藝術方面,譚紅宇、馬麗珊帶來了以田野調查實錄展開的兩部文化紀錄片,《時間的味道》和《泥中有我》。前者著眼于普洱茶文化,從各地域民族間與茶的歷史文化,探究了從茶中體現出的土地、植物、人和社會的關系;后者則以85歲的黎族老陶工羊拜亮為主人公,從他的生命史中展現出遠古制陶技藝之路的民俗事像;表演藝術方面,著名表演藝術家小珂和周子涵在展覽首日開幕活動現場,帶來了他們的社會劇場作品《待定》,表演過程中不僅結合現場影像與裝置,更盡最大可能地與公眾接觸產生互動,展現出一種在公共環境中的獨特的表達。
時間線索:多點開花與持續爆破
藝術展覽的生命力并不僅僅局限于開幕日當天,開幕奏鳴著盛宴的序曲,唯有具備持續發生、不斷進行的事件性,才能夠賦予藝術展覽以旺盛的生命力。
以上海新天地為首站,上海雙年展城市館活動將陸續于2014年十二月至2015年1月間陸續開幕,松散有致地座落在淮海路沿線及其延伸地帶,猶如同一根枝椏上的不同花苞,它們漸次綻放與謝幕,使得第10屆上海雙年展城市館“城市車間”始終處于“進行時”。而在整個展期中,隨著陸續的籌備到位,城市館還將持續爆破這場流動的盛宴,設置了多個點燃話題性和事件性的爆點,將會長時間、高密度地引爆上海雙年展在公眾中的傳播,也將給大家帶來一屆難忘的城市與藝術之旅。
作為滬上的時尚文化地標,上海新天地一直致力于以前瞻性的的藝術視角和文化精神,打造最銳意創新的公共空間藝術。通過此次上海雙年展“景觀城市”城市館主題展覽,上海新天地希望能夠通過將國內外諸多優秀當代藝術作品帶到滬上,為消費者和藝術愛好者們帶來了創意新穎的藝術體驗,同時也能夠通過這些豐富多元的公共空間藝術,構建起藝術與城市日常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為當代藝術與大眾間提供自由溝通與交流的平臺。
附:上海新天地城市館展覽和展出作品詳情介紹
展覽主題:景觀城市
“景觀城市”主題旨在探討在當代城市環境中,通過生產、消費、生活、行為等方式對城市景觀引發的改變,以及這種改變所帶來的人與城市乃至環境之間的新的可能性。藝術展覽具有激活場地并與場地積極發生互動,建構場地活動主題的功能;針對展覽主題,在作品挑選上以具有互動性的公共藝術作品為主。在場地選定上,結合新天地戶外的“太平橋”公園的湖面及其周邊區域,以展示公共藝術和城市環境為主題的特色。
展覽時間:2014年12月12日至2015年3月8日
展覽場地:
作品編號:A201
作品名:《秋葉》(Autumn Leaves)
展出地點:新天地太平湖公園
作者:雅克·考夫曼(Jacques Kaufmann)
簡介:陶瓷藝術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主席
國籍:瑞士/法國
作品類型:戶外裝置
作品材料:竹+瓦片
作品尺寸:H4m×W8m×L12m
作品簡述:
作品以中國本土的可持續性的生態材料,利用上海新天地的戶外湖面,以大型裝置的方式模擬秋葉飄零的景象,充分考慮了展期氣候與環境,以代表自然的“竹”與代表居住的“瓦”的結合,詩意地回應了主題中關于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之間的深層關系。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里,“竹”是中國繪畫里的“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象征著勁節與謙虛;而“瓦”則是傳統建筑中不可或缺的構件,象征著平實無華卻又默默奉獻。
以“竹”和“瓦”構成的“葉子”,漂浮在波瀾不驚的湖面上,在現代都市的氛圍中體現出濃郁的傳統文化。中國古代素有“紅葉題詩”的傳統。譬如唐代范攄的《云溪友議》中就有記載:“中書舍人盧渥,應舉之歲,偶臨御溝,見一紅葉,命仆搴來。葉上有一絕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詩曰:''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漂浮在水面上的落葉寄托著濃濃的相思與甜蜜的祝愿,為此,我們邀請了眾多志愿者與藝術家雅克•考夫曼一起筑造“秋葉”,共同在都市生活里重拾古典情懷,分享浪漫的詩意。
作品編號:A202
作品名:《垂直村落》
展出地點:上海新天地
作者:MVRDV
簡介:創建于1991年,是當今荷蘭最有影響力的建筑師事務所之一。它由三位年輕的荷蘭建筑師韋尼·馬斯(WinyMaas,生于1959年)、雅各布·凡·里斯(Jacob van Rijs,生于1964年)和娜莎莉·德·弗里斯(Nathalie de Vries,生于1965年)組成,事務所的名稱即取自于這三位建筑師的姓氏。
國籍:荷蘭
作品類型:戶外裝置(一套共78個組件)+室內影像/展板
作品材料:根據方案要求和工廠材料狀況在制作過程中確定
作品尺寸:80m3
作品簡述:
MVRDV的作品《垂直村落》通過圖片、影像、模型和互動裝置,立體而又生動地探討了在當今全球城市化高度發達地區,人與生態與日常行為之間的共生、共融與多元可能。
健全的社區是生氣蓬勃的、親密的與多樣性的。它們將人性尺度和人群密度結合在一起,并提供個體與社會之間的凝聚性。幻想一座垂直村落的夢,是建筑與城市學的歷史上經久不衰的奇思妙想。
社區是公眾的社區,為了營造“共建”的氛圍,我們邀請志愿者參與到此項目之中,與MVRDV一起完成這個集建筑形態、人文關懷、社會實踐、體驗性、互動性于一身的公共裝置項目。
作品編號:A203
作品名:《云》(Cloud)
展出地點:新天地時尚馬當路中門、上海新天地太平湖公園(湖濱路)
簡介: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陶藝與影像藝術家。
國籍:中國
作品類型:戶外裝置
作品材料:1、陶土+瓷片;2、陶土+鏡面材料
作品尺寸:H2m×W2m×L3.3m
作品簡述:
譚紅宇的作品以確定甚至有些厚重的形態對輕盈易變的現象(云)進行捕捉,并通過傳統瓷片代表時間、現代材質鏡面材料喻指空間的兩種材料的對比,在戶外公共空間中以人造景觀的方式回應著展覽主題。
眾所周知,陶土是中國最為古老而傳統的技藝,云則是中國古典詩詞與繪畫的重要抒情景觀。兩者的結合旨在以有形的陶土勾勒無形的云彩,以厚重的材質描摹輕逸的神韻,在此基礎上實現傳統工藝與當代觀念的接軌。
作品編號:A204-1
作品名:《時間的味道》
展出地點:新天地時尚LED屏幕播放
作者:譚紅宇、馬麗珊
簡介: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陶藝與影像藝術家; HEJ ART SPACE 執行董事,影像藝術家
作品類型:影像紀錄片
作品信息:2014年/紀錄片/20分鐘/彩色/格式PAL/畫幅16:9/中英文字幕
作品簡述:
本片是一部以田野調查實錄展開的普洱茶文化紀錄片,記錄了中國云南瀾滄江流域布朗族、佤族、傣族、漢族和臺灣阿里山客家人等多個族群以茶為業的生活,以及對廣東、香港、臺灣、東南亞等地消費終端的調查,追蹤了普洱茶的歷史源流、制茶工藝、產品流通、茶俗流變等事像。
通過茶農、制茶專家、資深茶人、獨立知識分子等人物敘說,交織呈現了各民族間以茶待客、以茶祭禮、以茶聯姻、以茶入市、以茶入藝、以茶經貿等內容。體現了普洱茶文化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廣博性特點,多層次地探究了土地-植物-人-社會的關系。
其中,香港茶人前輩吳樹榮先生,憑著超然的直覺和聆聽自然之心,經歷數十年的普洱茶后熟倉儲工藝和配茶經驗,感悟茶滋味變化與時間推移的本質性關聯,道出其對自然和人生精妙獨到的見解;臺灣獨立知識分子鐘永豐先生,多年來扎根于阿里山茶區,致力于推廣自然農法,幫助茶農建立生態自覺。倡導國民透過對茶的認識,把品味教育提升為生態教育,乃至公民教育的理念。
本片用高清技術拍攝(1080i),分別在云南、廣東、香港、臺灣、馬來西亞等地錄制,制作過程歷時三年。
作品編號:A204-2
作品名:《泥中有我》(BEING WITH CLAY)
展出地點:新天地時尚LED屏幕播放
作者:譚紅宇、馬麗珊
簡介: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陶藝與影像藝術家; HEJ ART SPACE 執行董事,影像藝術家
作品類型:影像紀錄片
作品信息:2012年/紀錄片/42分鐘/彩色/格式PAL/畫幅16:9/中英文字幕
獲獎信息:本片獲2012年第三屆中國教育影視優秀作品一等獎、獲2013年法國Montpellier第八屆國際粘土與玻璃電影節文化遺產大獎
作品簡述:
該紀錄片以田野調查為基礎,借鑒視覺人類學的研究方法,運用第一人稱,以口述歷史的方式結構整個影片。以中國國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85歲的黎族老陶工羊拜亮的生命史為線索展開敘述。羊拜亮是黎族陶工的典型與縮影,她的生命史就是黎族陶工的生活史。本片為我們打開了那個通往遠古制陶技藝之路的隱秘閥門,使這項存在了6000年的古老制陶工藝得以用影像這一直觀的視覺手段記錄與呈現;為下一步搶救和保護這些即將消逝的人類文化的“活化石”的工作提供一份詳實的報告和依據。
影片涉及無輪泥條盤筑、平地堆燒、以樹汁淬火加固陶坯、鉆木取火、趕鬼驅邪、結繩記事、紋面等民俗事像。其中無輪泥條盤筑、平地堆燒、以樹汁淬火加固陶坯這三項技術都是現今世界范圍內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制陶工藝形式之一,是人類文明的一塊“活化石”
影片用高清技術拍攝(1080i),制作過程歷時兩年。
作品編號:A205
展出地點:新天地時尚L225
作者:袁麗莎(LISE KOLSTAD YUEN)、郭慶玲
作品類型:裝置
作品材料:500根,直經5cm、長130cm的電解車間銅管
作品尺寸:1500cm×1500cm×100cm(尺寸可根據空間自由調整)
作品簡述:
作品整體呈扇形輻射狀,工廠車間的管狀現成品,三層架構從高到低,整齊有序,在這里原本工業化的機械產物和裝置的手工結為⼀一體,有反工業化和向工業革命致敬的矛盾的雙重含義,它提示我們,任何規律性的事物的兩面性,當工業革命將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進到無法想象的新高度之后,我們所面臨的巨大的生存考驗。
作品編號:A206
作品名:《待定》
展出地點:新天地時尚L1中庭(展覽開幕式現場表演)
作者:小珂、周子涵
簡介:表演藝術家;表演者、視覺和聲音藝術家
作品類型:現場舞蹈 + 音樂
作品簡述:
小珂與視覺藝術家子涵的合作,將創作的觸腳延伸到攝影,影像,現場行為及裝置中。他們關注個人身體,探索在中國公眾語境下的表達極限。兩人合作的社會劇場作品, 旨在城市公共環境中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實施其身體觀念表演,以此連接藝術家的個人生活和所處的城市環境,并將表演藝術推上街頭,盡最大可能地與公眾接觸,并產生互動,將藝術家的藝術觀念還原于生活當中,完成觀念本身“從生活中來,消逝在生活中”的生命過程。
認證碼: |
|
匿名發表 | |
互聯網 觀潮網 |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