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5日至2015年2月22日期間,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為慶祝其成立30周年,特別展出享譽全球的跨界設計工作室迪勒、斯科菲迪奧與倫弗羅(Diller Scofidio + Renfro)專為此紀念日全新創(chuàng)作的裝置藝術作品——“玻璃盒遐思”(Musings on a Glass Box)。作品以由讓•努為爾(Jean Nouvel)設計的創(chuàng)意獨具的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大樓作為原型,占用整個大樓一層,由天花板中的震動裝置激起奇妙的反應,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由美國作曲家大衛(wèi)•朗(David Lang)與聲音設計師喬迪•埃爾夫(Jody Elff)聯(lián)合打造出一個與大樓建筑空間和諧共融的音響元素,觸發(fā)人對空間的感知以及人與空間共存關系的思索。
迪勒、斯科菲迪奧與倫弗羅裝置藝術作品《玻璃盒遐思》
2014年10月25日至2015年2月22日于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 ©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玻璃盒遐思”(MUSINGS ON A GLASS BOX)
讓•努為爾為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設計的與眾不同的玻璃展覽空間一改傳統(tǒng)展館的白墻結構,突破建筑的邊界,二十年來不斷激發(fā)藝術家和策展人的想象力。大樓的巨型透明外墻代表著上世紀90年代玻璃技術的前沿,以期達到現(xiàn)代主義的至高目標——打破墻壁的物質形態(tài),使內(nèi)外部空間無縫融合。
“玻璃盒遐思”騰空了底層全部場館空間用以展示作品。大樓的管道、電力和幕墻系統(tǒng)內(nèi)還特別安放了幾個干涉裝置設備,進一步提升視覺與聽覺效果。作品運用“光陰流逝”這一永恒的主題以及常被人們所忽視的日常現(xiàn)象,從天花板上滴下的水珠開始,依靠水桶、合唱聲、感應器、機械裝置、遠程通信、視頻和實時聲音處理等輔助,引發(fā)一系列反應。底層的兩個展館通過反饋環(huán)路相互連接,較大展館內(nèi)的微小動作在較小的展館內(nèi)得以放大,強烈的反差啟發(fā)人們對熟悉的畫面進行全新的審視。
迪勒、斯科菲迪奧與倫弗羅跨界設計工作室:突破邊界
迪勒、斯科菲迪奧與倫弗羅創(chuàng)始合伙人伊麗莎白•迪勒(Elizabeth Diller)和里卡多•斯科菲迪奧(Ricardo Scofidio)的藝術實踐全面汲取了后現(xiàn)代文化的精粹。在將近四十年的合作中,他們在出版、概念影像、裝置藝術、策展、展覽設計、實驗劇院和舞蹈以及建筑等各個領域大放異彩。最引人入勝且為人熟知的一件藝術作品叫做“模糊大廈”(Blur Building),該作品屬于建筑學陸地藝術,受2002年瑞士博覽會委托而作,在納沙泰爾湖上噴射水霧形成一團人造云,藝術家兼作曲家克里斯蒂安·馬克雷(christian Marclay)還為其設計了一個聲音環(huán)境。盡管兩位設計師偏愛跨界創(chuàng)作并積極探索其他領域,他們總是將自己定位成“建筑師”,“盡管建造大樓只占創(chuàng)作的一小部分……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我們感興趣的是對日常生活中的傳統(tǒng)空間觀念提出質疑。”迪勒和斯科菲迪奧既是生活伴侶又是工作伙伴,兩人在1979年開設了實驗工作室,2004年查爾斯·倫弗羅(charles Renfro)作為合伙人加入后,工作室正式變?yōu)?“迪勒、斯科菲迪奧與倫弗羅跨界設計工作室”。最近受委托的創(chuàng)作包括設計紐約高線公園(High Line)、里約熱內(nèi)盧的影像聲音博物館(Museum of Image and Sound)以及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的擴建。迪勒、斯科菲迪奧與倫弗羅跨界設計工作室的藝術創(chuàng)作保持詼諧與批判兼具的風格,始終扎根于探索與實踐,在策劃博物館展覽與建造博物館之間游刃有余。
創(chuàng)新的歷史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與伊麗莎白•迪勒和里卡多•斯科菲迪奧的合作已超過20年。迪勒坦言,這一合作對于他們的創(chuàng)作意義重大:“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是充滿冒險精神的展覽場所……激勵著不同領域的創(chuàng)意人才跳出窠臼,開拓創(chuàng)新。” 1992年,兩人和丹尼爾·利貝斯金德(Daniel Liebeskind)以及另外十位國際知名建筑師參與了“建筑機器”(Machines d''architecture)展覽。他們創(chuàng)作的復雜裝置作品“現(xiàn)場之外”(Para-site)與展覽宗旨相呼應,拓寬對建筑的一般性理解,以洞察自己與周圍環(huán)境的物理關系。在1999年“真實的世界”(Un monde reel)展覽中,兩人通過裝置作品“主人/奴隸”(Master/Slave)探索了真實、幻想和科幻之間的關系。作品用流水線的形式展示了維特拉(Vitra)公司名譽主席羅爾夫·費赫爾鮑姆(Rolf Fehlbaum)的機器人藏品,機器人穿過安裝在傳送帶上的X光機,被裝進一個巨型玻璃箱中。這個玻璃箱便有意讓人聯(lián)想到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的玻璃大樓,也是為這個近期所創(chuàng)作的“玻璃盒遐思”開創(chuàng)了先例。“主人/奴隸”體現(xiàn)了迪勒和斯科菲迪奧一直關注監(jiān)視行為和技術,成為2003年他們在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舉辦的回顧展上最亮眼的作品。裝置作品“退場”(Exit)的靈感源自哲學家兼城市規(guī)劃專家保羅•維瑞里奧(Paul Virilio)的理念,與馬克·漢森(Mark Hansen)、勞拉·庫爾干(Laura Kurgan)和本·魯賓(Ben Rubin)合作完成,成為2008年“祖國,請停止驅逐”(Native Land, Stop Eject)展覽中的一件重要展品。在一個身臨其境的圓形空間中,信息數(shù)據(jù)以可視化的動態(tài)地圖形式闡述了近代全球人口的遷徙及其緣由。這件高科技作品彰顯出Diller Scofidio + Renfro跨界設計工作室通過融合科研與設計創(chuàng)造出美學藝術作品的獨特能力。2014年,“退場”在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的“記憶永存”(Vivid Memories)展覽中再度亮相。
迪勒、斯科菲迪奧與倫弗羅裝置藝術作品《玻璃盒遐思》 2014年10月25日至2015年2月22日于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 © Luc Boegly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