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珍珠
熠熠生輝、絲般柔滑的圓潤珠璣,是造物的恩寵,是粼粼波光下閃爍的奇跡,純臻仿若仙境的寶物。往來于印度、波斯灣,乃至日本海和紅海的商船不惜萬里迢迢,只為求得這貴比黃金的珍珠……
許久以前,珍珠就成為一段傳奇的靈感之源,更被視作這傳奇中最令人渴求的珍寶。
寥寥數語話珍珠……珠流璧轉卡地亞!
從古至今,珍珠與人的靈與肉都有著一種神秘的關聯。早在史前時代,人類就開始佩戴珍珠制成的護身符和項鏈,以求繁榮、信念和忠誠。而今在盧浮宮博物館可以看到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珍珠項鏈之一,一條于1901年在一座公元前五世紀的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的墓穴中發現的珍珠項鏈。
埃及艷后克莉奧巴特拉(Cleopatra)曾跟安東尼(Anthony)賭咒,說愿為一頓晚餐舍下萬貫錢財,于是她把一顆黑珍珠溶解在醋中,喝下肚去。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瑪麗·德·美第奇(Marie de'' Medici)、查理一世(charles I)和亨利三世(Henry III)則將珍珠視為威勢與權力的象征。凡此種種對珍珠的青睞不勝枚舉。
二十世紀初,一顆顆珍珠在倫敦和巴黎最為盛大的拍賣會上綻放異彩,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Antoinette)、葉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the Great)和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Sultan Abdul Hamid)的項鏈隨著清脆的槌音各投歸宿。這些載入史冊的珍寶如水瀑般晶瑩,不菲的價格就連倫勃朗的大作都要望珠興嘆。珍珠登上了財經報章的頭條,與物業投資平分秋色。
卡地亞漫話珍珠……
1910年代,雅克·卡地亞(JacquesCartier)踏上前往波斯灣的漫漫旅途,并在途中結識了巴林和阿聯酋的珍珠貿易商。
1917年,卡地亞以一條雙串珍珠項鏈換購了一幢位于紐約第五大道52街東南角的文藝復興風格的六層大宅:由羅伯特·W·吉布森(Robert W.Gibson)為銀行家莫頓·普朗特(Morton F. Plant)建造的宅邸。這條項鏈的造型在當時頗為時尚,而兩條珠鏈上的55顆珍珠和73顆珍珠,是卡地亞花費數年時間才收集齊全,時值百萬美元。這幢大廈至今仍是卡地亞在美國的駐地所在。
位于巴黎和平街卡地亞著名旗艦店內的珍珠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直到 1920 年代末,品牌收入的一半以上都來源于此。要知道,珍珠在當時是比鉆石更為貴重的珠寶。珍珠所要求的特殊處理工藝和定制配件都需要特別的光照設置,珍珠坊也因此設置在品牌旗艦店靠窗的一面,以獲得充足的光照。串珠工匠做好這些定制配件,隨后返回工作坊依此調整項鏈的尺寸
流淌皇家血脈的珍珠
卡地亞在第27屆巴黎雙年展上展出的皇家珍珠屬于特級珍珠。這顆珍珠的收入地點推測為波斯灣,它以166.18格令(8.3克)的重量,驚人的尺寸(21.82 毫米 x 17.6毫米x 16.4毫米),完美的水滴外形以及瑩潤的光澤而成為世存最美麗的珍珠之一。
可出其右者,還要數卡地亞在1970年代為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鑲嵌在項鏈上的Peregrina古董珍珠。但皇家珍珠并不需要仰仗自己的皇族身份,僅論品質就可載入史冊。
而其華美又怎少得了與絕妙故事的相得益彰。特克公爵弗朗西斯(Francis, Duke of Teck)和劍橋的瑪麗·阿德萊德郡主(MaryAdelaide of Cambridge)之女瑪麗,于1867出生在肯辛頓宮,26歲嫁予威爾士親王(Prince of Wales,后來的愛德華七世)之子、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之孫,約克公爵喬治(George, Duke of York)。喬治于 1910 年在其父逝世后繼承王位,史稱喬治五世(George V),瑪麗則成為英格蘭女王和印度皇后。這位被親朋好友昵稱為 May 的瑪麗女王,不僅教養極好,還對歷史情有獨鐘,是丈夫的堅實后盾和良師益友。品味不俗的女王獨具慧眼,收集了眾多令人贊嘆不已的珍寶,但她是如何尋得這顆世間罕有的珍珠則不得而知。后來女王將珍珠傳予女兒瑪麗公主(生于1897年,愛德華七世和喬治六世的妹妹)。從眾多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公主經常佩戴這顆珍珠。公主之子哈伍德伯爵喬治·拉塞爾斯(GeorgeLascelles, Earl of Harewood),又在新婚之際把從母親那里繼承的珍珠贈予愛妻帕特里夏(Patricia)。帕特里夏是最后一位佩戴這顆珍珠的皇室成員。
這顆世間少有的珍珠擁有行家們夢寐以求的特質:非凡的出身和經官方認證的絕世之美。還有那久經時間之手的摩挲卻絲毫未損的光澤。
流傳至今的珍珠:獨一無二的珠寶套飾上璀璨的點睛之筆
仰賴卡地亞的精湛工藝,皇家珍珠得以保留最初鑲配鉆石的原貌,如今更成為一件可拆換珠寶的點睛之筆:借助精妙的拆換裝置,鉆石搭配珍珠的冠冕可在須臾之間化作頸間的項鏈。
另外搭配一副渾然天成的水滴形珠珥。搭配如此完美的兩顆天然珍珠,即便在卡地亞看來也是不可多得的驚喜。其尺寸和重量(77.44格令和 72.16 格令)實屬少見,呈現極為規則的水滴形,散發出無暇的自然光澤,配上無可挑剔的溫潤色彩,堪稱名符其實的珠中珍饈。每只珍珠耳環上冠有鉆石鑲砌的吊鐘帽,皇家珍珠項鏈則搭配漩渦形鉆石裝飾和三顆天然珍珠,兩相呼應,一套美輪美奐的珠寶就此誕生。
獨一無二的至尊寶石
第27屆巴黎雙年展上的卡地亞珍藏就好似一場寶石與珠寶工藝的慶典,100多件璀璨奪目的作品,宛如一個個微型的劇場,演繹出每一顆寶石的高貴靈魂。
締造高級珠寶系列的第一要素:寶石
在全部光澤渾然成形之前,這些寶石就已獨領風華,散發出魔法般迷人而神秘的氣息。這個動人心魄的高級珠寶系列,是一場寶石與半寶石的發現之旅:光線的試煉,凝固的色彩,點燃永無休止的火彩。
這些由卡地亞精心挑選的寶石,見證了品牌對寶石的長久激情,以及將它們變成高級珠寶作品的高超技藝。每一顆寶石都是卡地亞專家——品牌工藝大使與“卡地亞之眼”們卓越才華的體現,折射出深沉而豐沛的力量。
這些高貴、精妙的寶石來自全世界各地,以獨特個性、罕見形態、完美色彩與傳奇產地而入闈,每一顆都獨一無二,經過卡地亞深邃眼光的淬煉。
當代傳奇
本系列謹守珠寶的華貴傳統,致力追隨曾與卡地亞有過不凡際遇的著名寶石的歷史足跡,包括納瓦訥嘉邦王公的紅寶石,芭芭拉·赫頓的祖母綠,與波頓—泰勒鉆石。
今天,卡地亞將這一奢華輝煌之美,呈獻予世人共享。
凈透無瑕鉆石
AD IF(內部無瑕)30.21克拉IIa型梨形明亮式切割鉆石
這顆30.21克拉的純凈鉆石是一顆IIa型鉆石,堪稱鉆石世界首屈一指的奇珍。只有1%的天然鉆石隸屬此類別,只有化學構成最為純凈,品質最高的鉆石才能入選。
這些稀世美鉆又被稱作“戈爾康達類鉆石”(Golconda-type diamonds),得名于海得拉巴(Hyderabad)附近的印度礦場,這里以史上最優美,儲量最豐富的IIa型無色鉆石而聞名。史上最為顯赫有名的IIa鉆石有:“光之山巨鉆”(Koh-i-Noor),目前正在倫敦塔展出;“卡地亞虎淚”(Cartier TigerTears),兩顆分別重56.64和57.53克拉的梨形鉆石,曾參加過2004年古董雙年展。
唯有技藝最精湛的工藝師,才能被委以重任,揭示這種鉆石無與倫比的光彩。這顆鉆石正是由卡地亞最有經驗的切割師之一親自操刀,最終結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理想的梨形,完美的比例與刻面,令其更加清凈透亮。光線自透明的晶體內穿過,折射出璀璨迷人、純凈喜悅的美麗光澤。
矢車菊藍寶石
29.06克拉喀什米爾藍寶石
在喀什米爾印度區,喜馬拉雅山麓的基希特瓦國家公園,海拔4000米的地方,隱藏著很多出產迷人藍寶石的礦場。這里的藍寶石以深邃濃郁的“矢車菊藍”而備受青睞。今天,這些礦場大多已經采竭,這里出產的寶石,只要達到了一定尺寸,都極為罕見。
這種藍寶石的矢車菊藍有著濃烈、深邃、催眠一般的絲絨質感,極為罕見獨特。這種深沉的藍宛如日暮時分的夜空,太陽已經墜落,白晝的光跡卻依然徘徊。有人認為,這種高品質的藍色源于各種天然物質的特殊組合,是喀什米爾最美麗的藍寶石的獨有特征。
這顆枕形矢車菊藍寶石重29.06克拉——這一重量在這一地區的寶石中極為罕見。
安第斯祖母綠
17.38克拉哥倫比亞祖母綠
這顆安第斯祖母綠重17.38克拉,呈現完美的綠色,散發出難以置信的魔力。獨特的色彩,經典優雅的長梯形分層切割,柔和的弧形轉角,締造出極致獨特的寶石。
不凡的出身,罕見的尺寸與重量,令這顆祖母綠寶石呈現出最優美、最動人的特質。這無疑是一顆古老的寶石,大約在一百年前采自安第斯山脈腹地的傳奇礦場莫索(Muzo)。莫索、科斯凱茲(Coscuez)、契沃爾(Chivor)……這三大礦場歷史悠久,在15世紀末曾經被西班牙征服者掠奪。5個世紀之前,土著居民就已在此開始開采寶石。
極為稀少罕見的內含物,將光線吸納在寶石內部,為其增添了幾許柔潤。這種內含物被稱為祖母綠的“花園”,也許是因為我們夢想著想要迷失其間。安第斯祖母綠明亮、清透、璀璨的綠色,讓它籠罩在微妙輕靈的氣息之中。一種充滿生機的空靈之美,散發著不同抗拒的魔力。
枕形祖母綠
26.60克拉哥倫比亞祖母綠
這顆哥倫比亞祖母綠重26.60克拉,呈別致獨特的枕形。
這顆美麗的晶體色彩清新而不失凝重,濃淡得宜恰到好處,呈現出年代久遠的“老坑”祖母綠獨有的均勻布光。這是最極品的祖母綠,晶體細膩緊密,火彩柔和軟糯,極具生命之美。
5顆祖母綠
5顆祖母綠式切割方形哥倫比亞祖母綠,分別重9.04、3.81、3.04、2.35和2.17克拉
這支五重奏始于一顆9.04克拉哥倫比亞祖母綠的收購。極致純凈的晶體,通透的光澤,獨特的方形造型,完美的凈度,深沉的綠色——專家所謂的“濃陽正和”——造就了一顆稀世寶石。所有這些特征,都標志出寶石的古老年代與高貴價值:這種重量和品質的祖母綠被稱為“老坑”祖母綠,極為罕見稀有。
幸運有時總是接踵而至:不久以后,卡地亞又自同一來源發現并購得了4顆更小的“寶石”級方形祖母綠。
這5顆珍貴寶石的色彩飽和度與光澤度完美搭配,彼此呼應,激發珠寶商無盡的想象力。
鮮紅色紅寶石
產自抹谷的10.17克拉枕形古紅寶石
優雅至極的枕形造型,10.17克拉的重量,源自緬甸傳奇礦山抹谷(Mogok)的典型特征:造就了這顆全世界最稀有美麗的紅寶石。
富有傳奇色彩的抹谷以紅寶石而聞名,其中極少量的紅寶石被譽為“鴿血紅”。這種高貴深沉的猩紅色,色澤濃郁強烈,與眾不同。這種濃烈純粹的紅色,散發出魔一般的折光,不帶絲毫藍紫色,光與影的神秘組合,隨日色推移不斷變化,最后在日暮時歸于沉寂。與所有的紅寶石一樣,這顆紅寶石也毫不例外,只有在夜晚火燭的照射下,才會揭示出內在的火彩——散發出磁石一樣的力量與熱情,令所有凝視它的人都沉醉其間。
深紅色非洲紅寶石
采自莫桑比克的15.29克拉橢圓形紅寶石
莫桑比克新近發現的紅寶石礦,促成了這顆稀美寶石的面世。極致純凈的晶體,深邃的紅色,因角度和光線的變化呈現出少許的橙色或藍色調,這些紅寶石的濃烈與熱情堪與緬甸紅寶石媲美。
盡管如此,重量6克拉以上的寶石仍然極為罕見。卡地亞對這顆重15.29克拉,內含物迷人、色澤豐富、火彩濃烈的長橢圓形寶石自然也是無法抗拒。
鮮紅色緬甸紅寶石
來自抹谷的8.38克拉古紅寶石
有的紅寶石特征獨一無二,專家可以在實驗室鑒定之前,一眼就能分辨出其來源:比如某些緬甸紅寶石。
這顆色彩鮮艷的8.38克拉枕形緬甸紅寶石就極為獨特,其少許內含物在顯微鏡下呈現出獨一無二的特征,屬于傳奇高貴的緬甸古紅寶石,采自偏僻的緬甸抹谷礦山。自然的光線,艷麗的色彩,純凈的凈度,與極高的重量,都使得其尤為引人矚目。
帕米爾純凈尖晶石
49.74克拉帕米爾尖晶石
色彩,是這顆尖晶石的第一個迷人特征:細膩而又濃烈的紫粉色,散發出深邃銳麗的光澤。接下來,就是它優雅和諧的切工,梨形造型,末端呈圓弧形,增添了幾分柔和潤澤。再然后,就是滿心的驚訝——這顆體量如此巨大、重達49.74克拉的尖晶石是如何獲得如此完美的品相?最后,近距離觀賞,就能看出其極致的純凈,只有極少數優美的內含物——纖細的微粒,宛若懸浮其中。
通常,某種類型的內含物——清淡的云絮,或少許的色彩——就可以揭示出寶石的來源。但是,這顆尖晶石是如此純凈,如此“清透”,很多寶石專家都難以確認其出生地。然而,這種尖晶石的一些極為罕見的特質,還是暗示了其三個可能的高貴出生:塔吉克斯坦的庫伊拉(Kuh-i-Lal)、緬甸的抹谷或斯里蘭卡。而其他一些專家,尤其是卡地亞的專家,則毫不猶豫地肯定:這顆尖晶石來自庫伊拉。
庫伊拉的意思是“沉默的山”,隱藏著眾多的秘密,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礦場所在。這個礦場發現于7世紀,出產了全世界最美麗的尖晶石,很多年都被誤認為是“紅寶石”。
庫伊拉礦場位于帕米爾山脈,位于阿富汗邊境的一個山谷。地理形勢險峻,極其難以到達,每年有9個月都覆蓋在冰雪之中,是整個星球最神秘的所在。這里出產的寶石也攜帶著這種神秘的氣息。
澳大利亞火蛋白石
57.95克拉澳大利亞蛋白石
有些半寶石所散發的美感、情緒與魅力,使得它們像鉆石、紅寶石、祖母綠和藍寶石等貴寶石一樣動人心魄。蛋白石就是這樣一種石頭,其中澳大利亞火蛋白石更是稀世罕見,令卡地亞一見鐘情。
這顆石頭來自澳大利亞礦場,最為獨特的就是高達57.95克拉的重量與完美的橢圓形。不斷變換的山水景觀,散發出欲罷不能的迷人魔力:豐富的形狀與色彩,大片的橙色,對比鮮明的波紋,夢幻般流動的綠色和藍色……一顆飽含生命與靈氣的石頭。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