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倫敦的博物館,多數人并不陌生。博物館作為倫敦藝術文化中心的典型載體,無論在質量與數量上都堪稱震撼心靈。不過對于大多數只是把博物館作為旅游景點的人而言,行色匆匆本無法體味時光靜止的沉淀與內涵,充其量博物館只是“到此一游”的宏大道具。
倫敦的博物館是需要靜靜看的,穿越于漫長的人類史之間,在美麗浩瀚的文化遺產中徜徉,即便是最熟悉的博物館,依然有太多東西值得慢慢探究。
從精英文化到參與平等:大英博物館
很多人迷戀于英國的貴族教育與精英文化,殊不知,貴族教育的原始驅動是對知識的渴求,而大英博物館的建立正是此文化的最好代表。對古典知識的崇尚推動了“歐洲大旅行”(GrandTour),使之從17世紀起就成為英國貴族教育的一個部分。貴族們對歐洲大陸的光顧并把無數古董、歐洲畫家的繪畫及藝術作品帶回英國;而追溯到文藝復興對人們求知精神的啟蒙,這種精神的一個核心就是對所有知識領域進行系統分類,這樣慢慢導致了對許多收藏品進行分門別類,這些收藏品成為后來歐洲主要博物館的館藏。
大英博物館最早是1753年存放漢斯·斯隆爵士的收藏品,他去世后不僅遺留下一個藏書館和一個植物標本館,還留下了近8萬件文物。英國議會通過《法案全書》,將斯隆爵士等人捐贈的私人收藏予以安置,此為大英博物館正式誕生。從19世紀開始,伴隨著英國的強盛,英國議會對大英博物館更加重視也更加慷慨,愿意花費公共資金來擴充藏品。這個階段博物館的館藏規模得到了極大擴充,書籍、手稿、自然和人工制品的收藏增長迅速,大英國博物館進入一個新紀元。而后,由于認識到博物館的重要性,英國對博物館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規劃管理。
如何把大英博物館建成無論是藏品數量還是質量都與英帝國相稱的博物館,如何向英國民眾傳遞博物館的館藏文化,如何真正地使博物館成為教育大眾的機構,此時成為議會與精英階層的關注焦點。19世紀上半葉,在愛德華茲的推動下,1845年《博物館法案》(MuseumsAct)頒布,1850年議會又通過《公共圖書館法案》((Public LibrariesActs),標志著國家對博物館的建設更為重視。之后大英博物館發展史上另一位重要人物安東尼·帕尼茲進一步完善博物館管理的理念:將大英博物館發展成為與英帝國相稱的博物館,提升公眾對博物館的認識。他進一步指出,大英博物館應為公眾服務:“我希望一個窮學生能和這個國家中最富有的人一樣,享有同樣的路徑去滿足他學習上的好奇心,追求真理,參閱同樣的權威著作,探索最為錯綜復雜的調查。因此,我主張政府必須給他最自由、最沒有限制的幫助”。此時,博物館是公共空間的理念已經成為關鍵。
更多措施的推廣包括限制的取消、訪問政策的自由、人數的增加、對象的多元化等,表明博物館的受眾慢慢由精英向大眾轉變。所以19世紀上半葉是伴隨著大英博物館的建構以及功能的轉換,見證了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空間的誕生。
如今的大英博物館有近200萬件收藏文物,唯用浩瀚來形容。如果超越國家從整個人類文明來看,大英博物館正為英國和世界各國托管著一批反映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藝術品和文物。當然其也承擔著收集、建檔、研究,儲存與陳列藝術品和文物的功能。所以應該說,大英博物館跨越了人類200萬年歷史,是人類跨文化研究的共同平臺。
設計的盛宴: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
19世紀是倫敦博物館文化的覺醒期。成立于1852年的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與1851年的萬國工業博覽會有關。該博覽會在一幢革命性的玻璃建筑(即“水晶宮”)內舉辦,展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工藝制成品。雖然此次博覽會吸引了約600萬名參觀者并且獲得了可觀的收益,但是英國在設計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也因此突顯出來。在萬國工業博覽會結束后,作為博覽會組織者之一的亨利•科爾,成為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他開始擴大收藏,目的是通過對設計者、制造者和大眾進行教育,讓他們懂得優秀設計的原則和理念,以此來提高英國制造的水平。
V&A堪稱世界最重要的藝術與設計博物館,目前擁有約三百萬件藏品。藏品來自世界各地,并涵蓋所有的藝術門類。這些藏品跨越了四千年的人類創造史,完美地陳列在一幢壯麗的十九世紀建筑中供人們欣賞。
設計仍然是博物館活動的核心。許多的展覽、活動都與當代的設計緊密聯系,比如近期正在舉辦的活動有《The Glamour of Italian fashion》、《wedding Dresses》等;而當我前去咨詢信息時,前臺的優雅大爺也首先指著Map告訴我,紅色的Fashion區域帶經常有Fashion in Motion。而僅以服裝為例,V&A擁有世界上最重要的紡織品與時裝藏品,104000多項藏品囊括了古代織物和當代高級女裝,以當代為例,從PaulPoiret的午茶便裝到Schiaparelli的超現實主義時裝應有盡有,每個年代最具標志性的時裝以活標本的形式予以了陳列。
這種穿越歷史時空、跨越東西方、美學和設計之間的對話,正是V&A令人嘆為觀止的魅力所在。
博物館的中心是面向花園的一棟紅磚結構建筑物,從1864年開始,這里開設了號稱第一個現代博物館的餐廳,這是按照文藝復興風格設計,但卻是用現代工業生產的材料——紅磚和赤陶土建造的。環繞其中的噴泉倒影著磚紅色,孩子們在其中自由玩耍,美到令人窒息。
梵高的《向日葵》:國家美術館
位于特拉法加廣場的國家美術館是以繪畫收藏為主的國家級美術館,目前已有2,300幅館藏作品,集中在1260至1900年間的作品。美術館共分為四個側翼,所有作品按照年代順序展出。包括13至15世紀的中世紀晚期繪畫,16世紀繪畫、17世紀繪畫、18世紀至20世紀早期繪畫。這里面從達芬奇、拉菲爾、波蒂切里、倫布朗、塞尚、梵高、盧本斯到莫奈等可謂精品薈萃。達芬奇的《巖間圣母》、波提切利的《維納斯與戰神》、提香的《酒神與阿里阿德尼》和莫奈的《睡蓮池》等都收藏于此。
博物館每日有十分鐘講座以及其他展覽與展示活動。這次我遇到的正是梵高兩個版本的《向日葵》65年來首次在倫敦重逢:凡高1888年八月畫的《向日葵》,至今是美術史上最具價值的一幅靜物畫,被收藏于此。而另一副的創作相隔不過6個月,被收藏于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公眾這次有機會對并列展出的兩幅作品進行比較,同時也提供了包括X光下面對畫作構成以及材料的研究成果。我有機會近距離對畫作進行比較,并力圖領悟其中畫家的激情與表達方式,以及了然兩幅作品間的差異,十分幸運。
博物館內部不能拍照,但可以在ArtsStart觸摸屏上瀏覽藏品,當然在這里也可以邊喝杯咖啡放松心情。以悠閑的心情徜徉在這藝術氛圍里,可謂愜意!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