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點評與騰訊公司的緋聞,最近鬧得很兇,媒體稱騰訊4億美金入股點評持股20%,言之鑿鑿,而騰訊電商分析師李成東在微博上亦點評,這是“各取所需,公平交易”,入股點評后,阿里、百度和美團痛了。
點評與騰訊投資部門接觸之初,我們收到線報,這次交易未塵埃落定前,本不想分析太多,只是見了這么多的文章,都在窠臼之內。我們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腹黑地看這個緋聞,談談邏輯。
首先:倘若騰訊入股點評,這將是一次標志性事件,標志著騰訊此前的電商投資、O2O布局的階段性失敗。騰訊公司在O2O領域,可謂用心良苦,先是1億美元投F團(4000萬+6000萬),又是一擲千金與Groupon組建了國際級團購航母——高朋網,2012年Discuz!創始人戴志康借著微信平臺做了微生活。
不過,2013年高朋與F團合并了,因為它遠遠落后于阿里投資的美團,百度旗下的糯米,大眾點評排在團購第二位。騰訊公司的風格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自己能做好的業務,絕對不會拱手于人。如果F團、高朋、微生活尚能飯否,豈會投資點評,甚至在微信支付給入口?
其次,倘若交易達成,贏家未必是騰訊,輸家也未必百度、阿里與美團,但贏家只有一個,大眾點評——它在恰當的時機,選擇了自己設想中的如意郎君。巨頭們O2O搶奪戰,真正的高潮初端是2013年,那時候百度與大眾點評、糯米都在接觸,準備二選一,并毫不猶豫地給大眾點評意向是20億美金。大眾點評創始人張濤當時在BAT三家中做選擇,阿里有美團、百度要求控股,于是更傾向于騰訊。
這時候好玩的事情就出現了,某些利益相關方故意拋出百度欲收購點評的消息,做了個姜太公垂釣的局,這個局很成功,于是便有了騰訊公司與大眾點評的接觸,有了今天的緋聞。拔出蘿卜,帶出泥,百度與點評網的接觸,意外地引出了萬達電商,當時萬達奔向五環外北苑北辰,向美團網拋出橄欖枝,并相當土豪地說,別人給你的價錢,我們可以雙倍。
為什么說,倘若交易達成,大眾點評是贏家呢?你會看到百度給點評是20億美金的估值,傳說中騰訊與點評的交易也是這個價值,去年到如今,大眾點評的估值竟然沒有漲價,這其中原因有很多。點評是家駱駝公司,行動慢,十年時間卻依舊跑不過美團網(美團月活在6-7000萬,但移動交易額已經占整體的60%),也是這個緣故——點評是家優秀的,餐飲類垂直媒體,還談不上是真正的O2O。
高原資本涂鴻川對其評價,點評超過10年了,累計了很多用戶和商家數據,但還是停留在原來的產品基礎上。如果騰訊還是5年前,還只有一個QQ,就沒有今天。
按照某投資人的話,點評網獨立上市最好時機是2012年,攥在手里,價值只會越來越低,委身BAT是出路,百度有地圖與搜索入口,也有中間頁投資傳統,其實是最好選擇。嫁入騰訊,表面風光,似乎能夠得到微信資源傾斜,其實不然——騰訊需要點評捧微信支付的需求更大,如果有微信用戶與流量,為何F團、高朋會做不起來?易迅為何也是遠遠遠遠落后于天貓、淘寶,甚至是京東?
這筆交易,短期來看大眾點評是當之無愧的贏家,長期來看,未必。這要看它能否做起來,能否真正獨立IPO,尚未可知,也不好妄下判斷。
最后,倘若此次交易達成,它或將成為騰訊公司電商戰略大調整,戰略性舍棄的濫觴。大眾點評與騰訊的這次談判,其中最關鍵的一個信息缺失,是主導這次投資的是騰訊電商還是微信?騰訊公司投資部是投資策略毫無疑問的主角,但究竟是由騰訊電商還是微信牽頭,這是個關鍵命題。這意味著,未來大眾點評究竟是與微信資源對接,還是在騰訊電商旗下。
微信的戰略業務是微信支付,必然會給點評資源,但騰訊電商,盡管發展有待提高,它的重點卻是F團、高朋、微生活,未必會給資源傾斜。當然,無論在哪,點評都需要與騰訊現有業務進行內部競爭。
事實上,近期騰訊公司除了與大眾點評的緋聞,還有另外一個驚天緋聞那就是,放棄易迅的獨立發展,以資產形式入股京東,與京東整合——這個消息也是源于騰訊電商分析師微博。2012年騰訊電商獨立運營時,馬化騰說,要投資10億美元,不過,從易迅、好樂買、珂蘭鉆石,乃至F團、高朋等發展勢頭來看,戰略性放棄,重組資源,也是勢在必行。
有騰訊的投資人說,他一直認為騰訊是一家沒有戰略,實用主義至上的公司,微信之后,開始認為騰訊突然變得有戰略:微信是諾亞方舟,盡可能的把所有業務裝進微信,擠進微信就有了生機,擠不進的,只有——滾。
我們收到的線報是,某位京東投資人春節期間,已經私下談到這次交易。微信O2O必然是方向,但F團、高朋、微生活,乃至傳說中的大眾點評,誰能擠得進微信,誰會推下水,很難說。萬萬沒想到的是,易迅或許會被擠落下水,與京東整合?
。ò俣劝偌 謝璞)
原文鏈接
http://www.linkshop.com.cn/web/archives/2014/280773.shtml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