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銅鑼灣是全球租金最貴的地方,但中外商家仍在排隊等著進駐。在這里,金店周大福和周生生、化妝品店莎莎、生活用品零售店屈臣氏以及各種服裝店比鄰而居,一條街不足10米的范圍內,甚至會有同一品牌的兩三家分店。這樣的繁榮景象,很大部分要歸功于內地游客。今年“十一”黃金周,訪港內地客超過100萬人次,給香港零售業提升了12%的銷售額。
采購清單評出新十大 記不清香水名的內地中年男子,把長長的采購清單遞給化妝品店銷售員:“按照上面寫的來一份。”大商場中,內地客拎著大包小包來來往往。這些都是香港常見的景象。
作為自由港,香港的進口商品價格既低,品類又全,而且緊跟最新潮流,從歐美各類名牌奢侈品,到東南亞特色食材、香料,應有盡有,所以香港一直享有購物天堂的美譽。
香港開放內地游客自由行10年,內地客的數量每年高速增長。2004年到2012年8年間,香港零售額增長158%。10年來,內地游客的采購清單也發生不小的變化,變得更為豐富多彩。
調查發現,在自由行游客的購物清單上,黃金珠寶首飾、鐘表、手機、平板電腦、服裝、名牌手袋、香水、護膚品、藥品、奶粉,占據新的購物十大排行榜。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公布的數據,今年1到8月,香港零售業總銷售額達3315億元(港幣,下同)。其中,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占823億元,耐用消費品占544億元,衣服、鞋類占415億元,食品、酒類飲品及煙草占226億元。
內地客消費趨于理性
以往,香港媒體上常出現內地豪客一擲千金的新聞。今天內地游客的消費模式正日趨理性。來自二線、三線城市的內地游客數目快速增長,他們偏愛物美價廉的貨品,飲食也選擇價格實惠的大眾化食肆。
越來越多的內地游客把注意力轉向了日常生活用品。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介紹說,“十一”黃金周期間,珠寶、鐘表之外,出售巧克力、奶粉的超級市場和出售飲料的便利店,也錄得雙位數增長,表現優于往年。
香港的藥房富有特色,他們除了出售各種內地罕見的中成藥、西藥外,還賣進口奶粉。近些年,藥房成了內地游客最喜歡的購物去所之一。包括“黃道益活絡油”、“保心安膏”、“余仁生保嬰單”在內的一些藥品,通過口口相傳或者網絡推薦,成了內地客“有買錯,不放過”的選擇。
反腐影響奢侈品行情 根據香港《紫荊》雜志最新一期報道,內地禁止公款送禮和公款消費的禁令,風頭所及,已經反映在香港市道。香港貿易發展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香港葡萄酒進口價值同比下跌3.7%至40億元。這是自香港2008年取消葡萄酒關稅后首次錄得跌幅。
香港統計署10月底公布的9月零售情況顯示,高檔商品銷售市場疲軟,過去的送禮佳品酒類飲品和煙草成為重災區,銷售跌幅達24.2%。過去作為節慶送禮首選的高價海味、果籃,也出現滯銷。
安記海味董事總經理潘權輝表示,以往許多內地客每次買數十盒鮑魚、魚翅送禮,近來已經少了這類顧客。產自日本的鮑魚,價格比前年下跌四成,魚翅跌了三成。今年4月到7月,香港東方表行香港總店銷售仍然增長,但內地分店卻錄得跌幅,數十萬元的高檔表行情放緩。表行表示,未來將調整策略,力攻10萬元以下中低價表。
即將到來的圣誕和元旦,將是香港最重要的購物季之一。但波士頓咨詢公司最近出爐的一份報告表明,購物天堂正面臨新的挑戰。報告說,越來越多的內地游客喜歡到亞洲以外的地方旅游,去參加休閑活動和獲得文化體驗,購物的吸引力正在變小。報告認為,10年后,香港可能將不再是內地人境外旅游的首選之地。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