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和許多正襟危坐的奢侈品牌高管不同,在公眾場合出現的吳越總是面帶笑容,但只要他一開口分析起問題來就沒有看上去那么“隨和”了。在強勢、堅定的表達過程中,吳越總是力求語言的嚴密和準確。
1993年就開始耕耘國內奢侈品市場的吳越更喜歡用“革命”這一詞語形容中國奢侈品市場,因為它是從無到有的。而眼下,中國奢侈品市場已顯現持續放緩的跡象。對于未來奢侈品市場的前景,吳越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輕松地回答:“中國的中產階層還在崛起,中國的奢侈品市場當然是前程遠大。”但他也表示,奢侈品還遠不到“大眾化”的時候。
最早的海歸
許多奢侈品牌的高層在談到中國市場時無不兩眼放光,直呼“驚人”。但是,這個奢侈品市場甚至在1995年時還幾乎是空白的。整個上世紀90年代只有極少數具有遠見卓識的品牌進入這個市場。
在這一市場革命性時期的起步階段,吳越就是最早的海歸者之一。在1993年吳越就開始帶領LVMH旗下迪奧(christian Dior)香水化妝品有限公司在這個市場開拓。彼時出任迪奧香水化妝品首任中國區總經理的吳越在全國30多個主要城市建立了品牌直接管理的零售平臺。而吳越之所以會成為先行者,源于他和中國市場淵源。
生在上海的吳越在1980年移居加拿大,在多倫多SCHULICH商學院獲得MBA學位。1984年,中國江蘇和加拿大安大略兩省正式建立“姐妹省”關系,當時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就職的吳越參與了此項工作,再次將自己與中國聯系起來。1985年,吳越在加拿大最大的食品企業集團“楓葉食品”(Maple Leaf Foods) 任職期間,開始頻繁回國,深入考察中國各地,廣泛接觸內地的經濟發展。
當時,中國還處于改革開放初期,很多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還不了解,而吳越得天獨厚的條件,使他能夠敏銳地洞察到這一市場潛伏的力量。
“世界上哪里還有像中國奢侈品市場這樣的體量和爆發力?”吳越喜歡用反問來強調自己的觀點,“我很難想象全球奢侈品市場還會有第二個像中國市場這樣的體量和爆發力。”
2000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真正開始興起,但就在這一個關鍵的時間點,吳越卻離開了這個已經耕耘了7年的市場。那一年,他出于對在中國建立新文化產業的興趣,轉向了世界五大唱片之一的索尼音樂國際集團(Sony Music)擔任亞洲區國際業務拓展副總裁。
時隔5年,或許是吳越重新發現了中國新文化與奢侈品之間的聯系,或許是冥冥之中與這個行業的緣分,吳越又重新回歸奢侈品行業,擔任LVMH集團的中國區總監,那一年正是中國奢侈品市場進入爆炸式增長的前夕,之后僅6年的時間這個市場就突破了千億元的規模。
“大眾化”危機是偽命題
作為這個行業直接的營運者,吳越對這個市場變化的感受毫無疑問比見諸報端的數據要早得多。在判斷、關注行業的節奏時,吳越強調的是:“所有的商業都是水漲船高,都是經濟體的一部分,當大局在放緩時,參與者怎么可能例外?”
但吳越不否認的是,中國奢侈品市場的確進入了全新的階段。過去是從無到有的“革命”式發展,現在已經是在“有”的基礎上進行演變、分化。
小眾、低調奢侈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持續增長和近日老牌發布的糟糕業績相比較,以及這些老牌正在進行的向高端聚焦重塑的轉型,很容易引來外界對奢侈品老牌面臨“大眾化”危機的疑問。
“我認為這是個偽命題,是杞人憂天,”沒等問題問完,吳越就打斷澄清,“每個品牌經理人每天都要平衡品牌的定位和銷售,一個經歷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歷史、發展到今天的品牌,它的定位一定是具有一致性的。中國體量很大所以奢侈品消費者的絕對數會很大,但從比例上來說,奢侈品依然是少數人擁有的,不會變成多數人。”
吳越對奢侈品牌在中國市場上對互聯網擁抱的態度趨于保守。“中國的電商非常有發展前景,但必須要盡快解決規范化、知識產權保護和誠信的問題。
(第一財經日報 鄭爽)
原文鏈接
http://www.yicai.com/news/2013/11/3152089.html
認證碼: |
|
匿名發表 | |
互聯網 觀潮網 |
通過郵件獲取觀潮最新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