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4月3日訊,2012年,零售企業的業績增速放緩,甚至下滑,行業步入“寒冬”。面對電商沖擊、行業增速放緩、競爭加劇、同質化危機等一系列因素,一批本土零售業商已開始積極求變。而此時密集入華的外資百貨,能否憑借異于本土百貨業的“自營模式”打天下,又是否會為本土百貨業帶來新鮮的“自營”血液呢?
***本土百貨業艱難求變***
2012年零售業增速下滑明顯。根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統計的81家大中型零售企業經營年度數據,2012年百貨店銷售總額為2282.7億元,同比增長僅8.92%;利潤總額60.1億元,同比下降6.14%;銷售利潤率3.08%,同比下降0.78個百分點。而在2006年~2011年間,百貨行業銷售收入的年均增長率為16.5%。
商務部監測數據也顯示,全年重點零售企業百貨業態銷售同比增長10.3%,較上年 20.1%的增速下降近10個百分點。業內人士預計,2013年零售行業將略微回暖,但并不會有太高增速。
面對電商沖擊、同質化經營、行業競爭加劇等因素,零售業的新一輪革命已拉開帷幕。可見的是,中國零售業正在向多元化、購物中心化靠攏。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楊青松此前在談到百貨如何應對電子商務的競爭時亦表示,百貨企業首先應擴大自采、自營比例,并獲得企業的行動支持。
廣百股份(002187.SZ)明確表示,將加大自營直營方面的投入。該公司總經理黃永志在日前舉行的2012年度股東大會上表示,在六福品牌的基礎上,廣百股份今年計劃找10個品牌做代理,還會嘗試定制包銷模式,即“產品買回來然后去做做零售,如做定制手機等”。該公司于2012年成立了鉑尚珠寶首飾有限公司,代理六福品牌產品,同時在部分門店嘗試品牌服裝代理或以買手制自營品牌的經營模式。
天虹商場(002419.SZ)也稱,將積極搜尋和引進代理品牌資源,加快發展品牌代理業務。王府井(600859.SH)董秘辦工作人士也向大智慧表示,公司一直在著手做自營直營方面的工作,近幾年也在逐步提高銷售占比。不過該人士也指出,目前直營品牌的銷售占比還不大,主要是食品和酒,服裝并不多。“挺困難,不是一下子就能賺錢。”他說。
***“自營專家”外資百貨密集入華***
當本土百貨還在為迎戰“寒冬”絞盡腦汁時,外資百貨也正加速在華的擴張腳步,有的甚至是在此時“卷土重來”。
連卡佛百貨商貿北京有限公司的內部人士本周二向大智慧證實,香港高端品牌零售商連卡佛(Lane Crawford)計劃在中國繼續擴張,于上海和成都分別新增兩家店。美國老牌零售商梅西百貨(Macy''s)首席執行官特里•蘭格倫,在日前出席在北京舉行的2013年中國高層發展論壇時表示,可能會在中國開連鎖店。日本永旺百貨在去年表示將進駐武漢,投資30億在東西湖、沌口、后湖開3家大型購物中心。
三年前,法國巴黎老佛爺百貨(Galeries Lafayette)也高調宣布,未來3-5年內,將開出10-15家老佛爺百貨,而其亞洲首家分店也將于今年9月份在北京金融街西單廣場正式開業。進入中國已快5年的英國百貨零售商馬莎百貨(Marks & Spencer)在過去幾個月里,分別在溫州、江陰、常州開了三家新店。
這些外資百貨擅長的,正是本土百貨積極開發的“自營業務”。消息人士告訴大智慧,以巴黎老佛爺百貨為例,其自營業務占比達75%左右。不過該數據并未得到官方認證。在對比外資百貨和本土百貨后,大智慧發現,外資零售商多為“自營模式”,而這種模式目前在本土零售商中并不多見。
UTA時尚管理集團中國區總裁楊大筠告訴大智慧,按道理,零售商需要對營運負責。外資百貨大多都是“自營”,即通過百貨自身采購及營運,完成整個零售過程。“中國的百貨公司卻更像是一個提供租賃業務的商業地產商,不會參與到導購、管理、營運等零售環節中來。”他說。
對于百貨的“自營”概念,楊大筠認為有兩種形式:自主經營和自有品牌。其中自主經營,即“買手制”百貨,由百貨公司買手決定采購什么品牌、放在哪個樓層賣,在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都很流行。自有品牌,即百貨公司自己創立的品牌,比如絲芙蘭的貼標化妝品;此外還有一種“渠道品牌”,為百貨公司與品牌商合作的獨家授權品牌或產品線。
丁利國也指出,與外資百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本土百貨店只懂得運作商場,卻不懂得運作品牌和商品。他說,“目前外資百貨大量進入中國市場,說明外資認為,在中國做他們這種模式的百貨有機會。反過來,中國傳統百貨看自己的市場是沒有前景的,問題就在于中國的商業模式有問題。”
事實上,業內人士均對本土百貨業收取租金、扣點的“租賃式百貨”早有微詞。丁利國多次指出,零售業要回歸本質,即商品流轉,而非“二房東”。
***“自營”模式是危是機***
外資百貨雖然在自營方面擁有足夠久的歷史經驗,但其在華的擴張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其中,老佛爺和連卡佛都曾在中國市場遇挫而離開。
1850年創立于香港的連卡佛,是亞洲著名的設計師品牌買手店。其在中國大陸擁有兩家店,均在北京,分別開設于2007年和2012年。時裝專欄作家QueennieY指出,一百多年前,連卡佛曾以“泰興公司”的百貨公司風靡上海外灘。但在過去近十年中,連卡佛在上海淮海路的特許經營店,歷經兩開兩關,最終黯然離場。有分析人士指出,地理優勢不佳,以及買手制模式尚未被市場接受,是其敗退申城的主要原因。
而老佛爺百貨,也在15年前因業績不佳敗走北京王府井商圈。消息人士證實,除前述北京西單店外,老佛爺正在進行第二家門店的選址。
至于自營模式的優勢,零售連鎖專家、守正咨詢公司總經理余杰奇認為,自營模式能夠采取統一的管理和服務,利于商場把控。
“在本土百貨商場,員工是雙重管理,發工資是品牌方,業態管理是百貨方。員工的積極性和工作理念,更大是受品牌方,即發工資方的影響,沒辦法按照百貨來經營。”余杰奇并稱,對商場而言,更多是做廣告的工作,通過不斷做商業地產的推廣來提高客流量,并不掌控單店產出。“樓層經理人不會對單店業績做很大要求,反正是末位淘汰制,一年一簽。”他說。
在百貨業同質化嚴重的情況下,楊大筠表示,自營模式的毛利率空間更大、有利于周轉。百貨公司通過不同買手的品味和經驗,跟競爭對手形成差異化,有助于百貨業的公平競爭。“而現在,本土百貨公司不論從所售品牌和樓層布局來說,都非常相似,像是壟斷的行業。”他說。
丁利國同意自營品牌的毛利率高的說法,不過他也指出,這并不意味著銷售額高。“一般自有品牌都做不過全國性品牌,全國性品牌有全國性營銷的知識,自有品牌只有門店的營銷知識,投入是不能比的。”丁說。
市場亦有不同聲音。上海睿雍企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沈均直指,自營業務對資金占有率比較大,對于中國目前市場來說,自營業務比例低一點,才更容易存活。“自營業務需要研發、采購,一旦銷售不了會有大量庫存風險。對于買手要求也比較高。”他說。
余杰奇也坦言,自營直營運營的難點很多,人才培養、商品規劃、市場敏感度等都是問題。“百貨公司對客流、季節敏感,但對市場敏感肯定不如品牌商。”他說。
沈均表示,未來10年內,中國不會出現真正意義上的買手制百貨。更有人士直言,目前國內并未有一家零售企業的自營業務成規模。在專業化分工背景下,本土零售商涉足不熟悉的自營領域,是否是個好選擇,尚難有定論。
不過丁利國則堅定認為,在經濟倒逼背景下,本土百貨業態目前亟需轉型,而自營直營是其中一種比較好的方式。
轉載自: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