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風格?風格是一種凌駕時間的美學存在。當不同時代的創作情緒、文藝風潮、美學符號突破東西方文明界限,在某一刻與卡地亞美學思想相互契合之時,一種凌駕于世、獨屬于卡地亞的風格就此誕生。作為珠寶歷史長河中的先驅者,卡地亞持續致力于與時代藝術潮流的對話,以無與倫比的創意和工藝,賦予每件事物、甚至每個對象一段璀璨的藝術旅程;在不斷演化與創新的過程中,成就風格永存的絕代風華。
美學先鋒:花環風格到裝飾藝術風格
20世紀初始,高級訂制時裝興起,華麗的裙裝風靡巴黎上流社會的優雅仕女,眾多社交場合中象征地位、品味的珠寶風格也隨之往優雅、華貴的風格發展。對十八世紀法國古典藝術及同時期的新藝術(Art Nouveau)有著濃厚興趣的路易•卡地亞(Louis Cartier),當時在和平街上的門店,恰巧在被譽為時裝之父的查爾斯•費德列克•沃斯(charles Federic Worth)的時裝沙龍旁邊,雙方的交流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花環風格(Garland Style)的興起。
自古典油畫中常見的花卉、樹枝、藤蔓等植物汲取靈感,路易•卡地亞以完全對稱的方式呈現在珠寶設計中;而通過他首創的鉑金鑲嵌技術,將鉆石精巧地鑲嵌在帶有小凹口的鉑金中,精致巧妙的排列方式成功營造植物輕盈飄逸的姿態。除了植物,路易•卡地亞也鼓勵設計師漫步于巴黎街頭,隨身攜帶素描冊記錄17、18世紀建筑的細節特征。精致的蕾絲、編織甚至建筑裝飾中得來的對稱設計,以珍貴的寶石、珍珠或雕紋水晶糅合于鉑金和鉆石作品之中,逐漸演化成后來廣為人知的花環風格。路易•卡地亞大膽地重新詮釋花冠、花環、弓形和垂飾所傳達的經典主題,開創了其對卡地亞藝術美學的獨特愿景。
在第26屆巴黎古董雙年展上首次亮相的卡地亞全新高級珠寶系列,亦將這一傳統美學進行全新演繹。諸如輕盈的花環風格鉆石鑲嵌項鏈,當拆卸胸前那抹祖母綠,即變成精美的胸針;而宛如充滿立體感凸顯出鉆石線網的編織效果的戒指,更賦予作品靈動生命力。

(1) 卡地亞全新高級珠寶項鏈/胸針,鉑金,明亮式切割鉆石,91.34克拉水滴狀哥倫比亞祖母綠, 梨形鉆石。

(2) 卡地亞全新高級珠寶戒指,鉑金,明亮切割鉆石,梨形鉆石,水晶。
在花環風格全盛時期,路易•卡地亞卻開始鼓勵設計師們進行更現代的審美嘗試,完全打破當前的風格。當時藝術世界正經歷一場變革: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展出他的《亞威農少女》,包括野獸畫派、德國表現主義還有俄羅斯先鋒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等新興藝術在巴黎通過展覽、表演等多種形式百花齊放,卡地亞的珠寶創作也從風靡一時的花環風格迅速轉向色調豐滿、線條分明的強烈現代感設計發展,路易•卡地亞也成為將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 Style)融入珠寶設計最具影響力的先驅。
設計師提取抽象和幾何元素,從舞臺服裝、布置而來的色彩靈感,將橙色和黃色、綠色和藍色、紅色、紫色和粉色拼湊在一起,各種顏色的映襯下散發生動的氣息。隨著裝飾藝術風格的誕生,卡地亞奠定著其世界首屈一指的珠寶藝術先行者地位。這種風格亦深深影響這卡地亞全新創作:黑白線條錯落交織的手鐲,展現現代裝飾藝術風格的對稱元素;幾款戒指采用相似的方式將幾何線條幻變出式樣繁復的圖案,結構緊湊如建筑模型,并采用鉆石和縞瑪瑙搭配華光四溢的寶石。卡地亞高級珠寶充滿想象力的靈魂,永遠不會囿于一種美學或單一技術,而是不斷通過無與倫比的創意突破世俗和風格的界限。

(3) 卡地亞全新高級珠寶手鐲,白K金,明亮式切割鉆石,縞瑪瑙。

(4) 卡地亞全新高級珠寶戒指,鉑金,明亮式切割鉆石,17.13克拉正方形黃色藍寶石,縞瑪瑙。

(5) 卡地亞全新高級珠寶戒指,鉑金,方切割祖母綠,梯形切割鉆石,明亮式切割鉆石。

(6) 卡地亞全新高級珠寶戒指,鉑金,三角形切割鉆石,梯形切割鉆石,明亮式切割鉆石。
豐沛靈感:遠東文明嶄新解讀
絲綢、瓷器與漆器:滿載珍寶的舶船,將東方異國情調運往西方。19世紀末期,豐富絢麗的中國文化影響風靡巴黎。兩個世界兩種文明的對話,促使卡地亞創作出一系列與多元文化碰撞激蕩后的藝術作品,諸如鐘表、梳妝盒、香水瓶、裝飾品和高級珠寶。融合中國古董玉石和瑪瑙雕刻藝術,罕見的“魅幻時鐘”靈感源自日本神社及中國用于文人書桌的裝飾屏;而裝飾藝術時期的梳妝盒、煙盒等,其所呈現的不同維度賦予設計師偌大的創作空間,例如牡丹圖案梳妝盒以及更多以中國山水圖案點綴的梳妝盒。

(5) 卡地亞日與夜梳妝盒, 1927年。
(6) 卡地亞桌用煙盒, 1927年。材質為金、銀、珍珠層、各色瓷料、紅色、黑色及銹色琺瑯和硬橡膠,瓷質側板的創作靈感源自中國古代的蟋蟀盒。
卡地亞沐浴在東方絢爛的文化中,諸多印度王公貴族亦紛紛來到卡地亞巴黎店鋪,尋求將他們擁有的鉆石、寶石以及繼承的家族珠寶與來自西方的摩登詮釋相結合。頭巾配飾、手臂裝飾、慶典用的大型項鏈上得來的珍貴寶石都成為了新式珠寶的靈魂,像專為帕蒂亞拉土邦主(The Maharajah of Patiala)定制的華麗鉆石項鏈,正是從其繼承的珠寶中翻新得來。卡地亞利用這個機遇,把印度元素融入了設計理念,并將印度工藝傳統帶入了二十世紀。

(7) 帕蒂亞拉土邦主(The Maharajah of Patiala)
(8) 慶典項鏈,1928年。234.65克拉戴比爾斯(De Beers)黃鉆作為中央主鉆,帕蒂亞拉土邦主特別訂制款。
藍寶石、紫水晶與紅寶石,或天青石與綠松石大膽地組合在一起,卡地亞從最純粹的印度珠寶傳統中,借鑒了雕刻有花卉與葉片狀主題的彩色寶石理念;通過外形、材料、和不同顏色碰撞,喚起對古老印度的記憶,催生出一系列融合現代背景的獨創新作品。印度式的燦爛瑰麗風格,在之后的波普時期(Pop Art),被重新演繹成水果錦囊(Tutti Frutti)風格。1936年專為黛西•法羅(Daisy Farrow)而定制的水果錦囊項鏈,采用印度古代寶石雕刻技術,堪稱大膽融合不同風潮與多元文化的極佳示例。
在卡地亞的美學世界中,水果錦囊這一風格仍在演進。藍綠色調搭配是水果錦囊風格的突出特征,今年卡地亞大膽突破色彩界限,運用紅與粉紅進行組合,以具有進深感的縞瑪瑙點綴突出立體浮雕效果,雕花寶石組成的漿果和葉片華麗綻放,從而營造出更為深邃神秘的魅惑氣質。

(9) 卡地亞高級珠寶手鐲,明亮式切割鉆石,粉色藍寶石,紅寶石,月光石,縞瑪瑙。

(10) 卡地亞高級珠寶戒指,明亮式切割鉆石,粉色藍寶石,紅寶石,月光石。
無限創意:自然主義樂章
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期間,一個新的社會階層開始出現:富有、受過良好教育、思想開明、具冒險精神,有時甚至頗具挑釁意味的“咖啡社會”。這一精英社會的成員們有著豐富的藝術及想象創造力,也是當代最富有、奢華的群體。諸如溫莎公爵夫人(The Duchess of Windsor)、芭芭拉•哈頓(Barbara Hutton)和尼娜•黛爾(Nina Dyer)等擁有獨特性格的女性,紛紛選購或委托卡地亞,制作能夠反映其獨特個性及其社會地位的珠寶首飾。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貞•杜桑(Jeanne Toussaint)為溫莎公爵夫人定制的獵豹胸針。

(11) 卡地亞獵豹胸針,1949年。

(12) 溫莎公爵夫人。
有“獵豹女士”之稱的貞•杜桑是一位思想自由、熱愛藝術的獨立女性,于1933年進入卡地亞,被任命為高級珠寶設計總監。她的公寓里放置了一張獵豹的皮革裝飾,本人著裝也偏愛豹紋的圖案。對于“獵豹”設計的誕生曾經有個有趣的說法:一天路易•卡地亞與貞•杜桑出游,看見一只身形矯健的獵豹從他們眼前飛馳而過!般@石、縞瑪瑙……一個獵豹胸針!”杜桑脫口而出,在她腦海中一副豐富的畫面就此演變成型。
在貞•杜桑的影響下,動物和花朵主題圖案成為奇妙想象世界的一部分。一體化的設計呈現了卡地亞對自然的新感觸,是從裝飾藝術時期幾何風格化的完全轉變——夢幻般的飛鳥、爬行動物和貓科動物圖案籍由彩色寶石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ǖ貋啽M力傳遞一種普世的信息,以自然萬象、動物或花卉象征表達整個符號主義美學。
在本屆雙年展上,卡地亞高級珠寶的動物家族增添了全新成員:熊、靈蛇、駿馬等,皆在卡地亞的巧妙演繹下,幻化為動物圖騰,迸發出引人入勝的靈氣與活力。卡地亞經典的獵豹造型作品,也以全新面貌亮相:它時而蜷伏在寶石之上,時而從淡藍色的冰雪中浮現出來,俏皮的姿態、專注的表情,活靈活現的神態讓人忍俊不禁。
(14) 獵豹項鏈,鉑金,明亮式切割鉆石,雕刻玉髓,縞瑪瑙。

(15) 鸚鵡戒指,鉑金,明亮式切割鉆石,雕刻白玉,黑色鍍銀黑曜石喙,海藍寶石鑲嵌眼睛。

(16) 靈蛇手鏈,鉑金,明亮式切割鉆石,8.02克拉蛋白石,3.43克拉金綠寶石,玫瑰式切割鉆石,貓眼石珠,祖母綠。

(17) 駿馬項鏈,鉑金,明亮式切割鉆石,40.20克拉黃玉,天然珍珠,縞瑪瑙,水晶。

(18) 虎形手鐲,白K金,明亮式切割鉆石,棕色、橙色、黃色鉆石,縞瑪瑙。
作為走在時代前端的審美先驅,卡地亞不斷追求傳統和創新之間完美平衡。直到今天,源自法國古典藝術的花環風格、極富現代魅力的裝飾藝術風格與來自于大自然元素的美學變遷,在影響當代創作的同時,也在卡地亞大師們的作品中不斷演進。也正因如此,卡地亞經典而多元的美學風格最終得以生生不息,亙古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