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見到這家規模堪稱“豪華”的多品牌店“BY”是在新天地時尚,走進店鋪出人意料地看到了Rick Owens的全系列產品。于是這家店立馬引起了我的興趣。
興趣有二:一是作為一個注重時尚產業觀察的圈內人,我知道多品牌店這幾年是多么為業內人士所關注。盡管這一業態其實早就進入了我們的視野,無論我們把它稱之為 Boutique,買手店,或其他。隨著近幾年時尚產業的發展以及服裝零售業態的變化,多品牌店這一模式被反復提及,甚至“買手”這一職業也成為年輕人向往不已的職業,盡管更多的人對這一職業的理解其實只停留在光鮮亮麗的表面臆想中。二是以“哥特式的極簡主義”而聞名的設計師品牌Rick Owens,其強調建筑感的斜裁設計和如祭司服般的另類風格使其在西方獨樹一幟。可這樣的品牌在國內有多少人能夠真正了解并接受?
帶著這些問題,我約訪了BY的創建人王健先生,盡管他自言并不愿意面對媒體,這也有可能是他第一次真正接受媒體的訪談。
觀潮網:如何會想到開這個店?
王健:其實我們早在06年就開了多品牌店,一開始是開在尚街Loft的。當然,開始的形式和現在有所不同,經過了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從代理潮牌開始,到通過朋友介紹了解到更多的設計師品牌,逐漸形成了一個圈子,最后發展到開這樣相對規模較大的多品牌店,這是一個過程。當然首先是自己的興趣,最早可以追溯到97年,當時我還在航空公司工作,經常有機會去美國,所以會把國外的一些潮牌帶回來,比如當時的Levis,JC Penny等,那時不象現在,國內這些牌子幾乎還看不到。然后慢慢地開始開店,在長樂路什么的,最后開到新天地時尚。這里是潮流地標,也匯集了一些新銳設計師品牌,所以決定在這里開個大店。歸根結底,從開始到現在,一直是“喜歡”兩個字。現在店鋪里主要匯集了一些歐洲、日本、韓國和香港等地的新銳設計師品牌和潮牌。未來我們也會和國內的設計師品牌合作,也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銷售平臺。
觀潮網:BY的客群是哪些?通常對高端的多品牌店而言,老顧客會是主流消費群體,你們如何進行維護?
王健:我們客群的整體分布還是比較廣泛的,全國各地都有;當然老客人很重要,這也是我們一路走過來逐步積累下來的。這些客人從買外單,到買大牌到買設計師品牌,他們也是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實際上我們店里的很多產品也是根據老客人的需求去定制的。和那種大而商業性的客戶服務比起來,我們的服務也是比較靈活和人性化的。因為我們的老客人也比較多,我們也大概了解他們的需求,所以每季的訂貨量也會根據他們的需求來做一些量的調整。甚至有時老客人都不需要過來,我們直接把衣服給他送過去就行了。從我們店的規劃來說,未來可能會轉向支持更多的國內設計師品牌,包括不定期做一些設計師活動和藝術活動。我希望這個店同時也是一個活動的平臺,比如最近,我們將和一個美國的藝術家合作,他把一些航空飛機上的零部件拆下來做成裝置藝術,我們將在這里做他作品的展示。我在一開始設計這個空間的時候就是非常靈活彈性的,空間可以變化、調整。所以這里會不定期有一些圈子的聚會和私人派對,主要是朋友,設計師,VIP老客戶等,他們也是這個店比較有力的一個支持群體。
觀潮網:每季如何進行訂貨以及訂貨渠道?
王健:訂貨還是按照一年兩季來訂。我本身喜歡藝術感設計感強的東西,所以往往是選擇符合自己的審美標準與要求的牌子。訂貨的渠道當然也很多,各大時裝周很重要,另外包括品牌的Showroom等。
觀潮網:一路走來,對于多品牌店這個模式,有什么建議或困惑?
王健:多品牌店在我看來并不算一個新的模式,其實這種業態我想很早就有了。從大家比較知道的I.T、JOYCE到Lane Crawford,這些是比較高端與大型的。另外有一些中等定位的比如我們,TIPS等。還有一些小型的店鋪,即便他們不是通過正規的渠道訂貨,而是通過店鋪買貨等,但不可否認也是屬于這一業態。困惑是國內的市場還不是很成熟,無論從消費者到市場環境。比如很多時候現實和理想是很矛盾的,如果做得很專業,很新銳,國內市場的接受度還沒有達到。買手自己看好的東西,往往市場并不接受。另外環境完全不一樣,在國外,這些品牌可能針對的就是大眾,而在國內,這部分消費群體就是非常狹窄的。這需要經濟實力,審美品位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就像一些消費者,還沒有經歷過購買奢侈品,好比Logo消費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子超越到個性化消費的過程。我的一些老客戶,他們經歷了這個過程,所以他們現在能夠接受設計師的新銳設計。另外,現在出國越來越方便,有些人會直接去國外購買,當然這也會有一些沖擊。總體來說,對新銳設計師品牌的接受度,市場的成熟與發展都是需要時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