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hing近日推出了一個讓更多設計師或有想法的人參與的LetsTEE平臺,觀潮也有幸受邀參與了一下,設計了一件"我不是時裝"的Slogan Tee。
關于LetsTEE
有一些才華橫溢的圖形設計師,他們的作品有時并不被看見,認可,也無法帶來足夠的商業回報以滋潤自己的生活。
有很多天馬行空的人們,時常迸發出各種靠譜的概念和有趣的想法,只是由于他們不會畫畫兒,所以無法用圖形來表達他們的想法。
有更多在意生活的人們,希望能穿著好看好玩的T恤推門而出,透過胸前的圖案或者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考,審美和態度,而不是一再地套上看起來不錯,不過寫著莫名其妙文字的T恤,木然地走來走去。
因為這三個主要的理由,我們做了LetsTEE這個網站,初始的運行模式是鼓勵有設計能力的人踴躍上傳自己的設計,然后大伙兒一起對這些設計進行討論與票選,接著我們從得分高的設計稿中,定期選擇一部分量產為T恤,在網站上進行銷售。 之后,我們會鼓勵有想法但不會畫畫的人們分享他們的靈感,設計師們可以根據他們的靈感創作,并且與他們分享收益。
我們希望才華橫溢的設計師們能得到更多的關注,認可和收益,希望不會畫畫的人們也可以透過合作把自己的想法變為設計,希望在意生活的人們能夠多一些選擇,穿上真正喜歡的T恤。
或者簡單的說,我們希望能透過這個網站,讓大家的生活,變得更有趣,哪怕只是一點點。
關于開幕展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出了這個網站,上線伊始,我們想即由這個展弄出一點點聲響。在這個并不復雜的線上展中,我們試圖帶給觀者好的設計,展示設計師創作靈感的來由及創作過程,也簡單地探討Tee設計與其他領域交互的可能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別忘了每一件"展品",都是能立馬買回家的優質Tee。
場景一:過程
只存在于驚鴻一瞥中的作品是不完整的,當你明白畢加索的《格爾尼卡》源于納粹對這個北西班牙小鎮的轟炸,你會覺得離這個作品近了一步,Tee的設計也是如此。我們邀請了14位平面設計師,在展示他們作品的同時,嘗試用多媒體的方式展現他們創作靈感的來源,部分地再現由靈感到達設計的"過程",希望這樣的方式能夠給觀者帶來更多的樂趣及啟發。
場景二:通感
我們有了靈感,然后我們創作,創作的載體往往是最擅長的那一個,于是作家寫作,音樂人作音樂,策展人策展,媒體人出雜志,IT客搞網站。如果把寄于其他載體中的靈感,搬到平面設計中來,也許會有些奇妙的化學反應,而古人,把這種跨載體的感覺,稱為"通感"。基于此,我們邀請了6位非圖形領域的老師們,看看他們從其他載體中提煉而出的靈感,在訴諸于平面設計后,能夠給觀者帶來怎樣的"通感"。
登陸
LetsTEE網站